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影评/乐评巴赫王健大提琴北京音乐节 |
分类: 爱乐笔记 |
今天晚上,能坐在王府井教堂里面,我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在这里上演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中的一场重头戏--王健独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仅能容纳300人的教堂已经不是一票难求,而是无票可求--根本不对外售票。本场音乐会的意义在于三大特点的黄金组合:其一,著名大提琴家王健,他名声在外,但在北京演出并不算非常珍贵,至少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常客;而其二在于曲目,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协奏曲是大提琴中的无上经典,巴赫创作此曲大约在科滕的黄金时期,此后湮灭无闻,直到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将其挖掘,从此成为考验每个大提琴家的试金石。组曲共有六部,每部又是严格有序的分为六段,分别是前奏曲和五首节奏、风格不同的舞曲,本次上演前三部,印象里王健是在华首演此曲。他曾经在DG灌制了此曲的唱片,去年音乐节上了,我听他与BBC交响乐团合作,加演了第一组曲的前奏曲,这次总算有机会整部头的听。其三当然在于场地,正如演出开始前赞助商代表所言,王府井教堂音乐会已经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亮点,这里除了能带给观众宗教般的肃穆虔诚的气氛之外,声学效果也很好。去年上演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我有幸听了排练,今年于我则是更进一步了。
进入教堂,手机被强制关掉。主办方赠送给每个观众一套王健演奏此曲的DG公司唱片,真是意外的惊喜。座位是不对号的,我路上堵车来得比较晚,只能坐在比较靠边的位置上。教堂内灯光并不太亮,除了穹顶垂下的水晶吊灯之外,只有前排两座蜡烛形的灯,祭坛被幕布遮住,正中是一幅巴赫画像,王健的座位在画像之下,只是一把普通的老式椅子。衣冠楚楚的观众陆续入内,最后看到余隆引导着吴仪副总理也来了,她可是在大会前的百忙之中啊。
王健手持大提琴从位于教堂中部的侧门入内,所以前排观众回头致以掌声,看着他从身旁走过。尽管心里有所准备,第一组曲前奏曲的旋律响起,我还是觉得一股电流迅速通遍全身,不由自主的颤了一下,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可我又分明听到那熟悉的、温暖的,如小溪般清澈而源源不断的旋律流过,他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却是盘旋而上的、升华的。圣哉!巴赫。这都要归功于他,他不是上帝,但他让我们感受到上帝的存在。这神奇的效果得益于乐曲、得益于这神奇的乐器、还得益于场所,似乎这间教堂和大提琴有着天然的结合,教堂高大轩敞,面积也不小,大提琴的声音那透出“松香味儿”般的声音却能充盈其间,浑厚而饱满。教堂不像音乐厅,观众席没有阶梯高度,也没有舞台,我坐的位置根本看不到王健的琴弓,必须挺直身体才能看见他的头,然而根本不用看,仰头凝望教堂的穹顶,方能用心的体会这将近290年历史的音乐,体会伟大的巴赫。教堂里异常安静,唯有音乐,此时耳中洁净,只闻天籁,一点异常的响声,即便是动动身体造成衣服的摩擦,似乎也会打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我平时听此曲没有如此的感受,皆因浮躁的生活,而如今我眼中的穹顶似乎已经消失,直达夜空,久违的群星出现在上方。我的水平还不足以评论王健的演奏,我坐在这里,听这曲,享受这气氛,已经足够。
三部组曲为时1小时10分钟,前两部组曲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是有节制的,直到最后一曲充满活力的吉格舞曲结束,热情才迸发出来。王健谢幕后返回中部的侧门,观众当然不会放过他,余隆又将他请回,在热烈掌声中,王健加演了巴赫的一首萨拉班德和二泉映月。个人认为,二泉映月有点令人失望,大提琴的音色虽然更厚实,动态范围大,但缺少二胡如泣如诉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这一点都不影响整场音乐会带给我的震撼,出门之后我晕晕乎乎的,脑中一直怀念前奏曲开始的那个美好的瞬间,一上车就打开了CD,却找不回那一刹那的感觉。
不可否认,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以其亲切动人的旋律,成为小资提升品位的话题,今天这个冠盖云集的场面中,有些人不是为了音乐本身而来,场地的限制使很多爱乐人不能前来,我是幸运的,我又因自己幸运而为更多人惋惜。其实,王府井教堂不应该只在音乐节时才开放,否则下次又注定成为“上流社会”的高级社交活动。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场地,降低门槛,定时举办一些音乐会,相信会给爱乐人带来更多的享受。
当然,今天的音乐会和去年的安魂曲一样,会在北京的音乐会历史上成为一个经典,在此不可避免的还要期待下次,我大胆预测,同时也给主办方提出一个期望,明年的音乐节,只有在这里上演亨德尔的《弥赛亚》或者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能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