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好多个版本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此美妙的音乐,经过不同指挥家的手,竟然能幻化成好多首不同的美妙音乐。听过穆拉文斯基和捷基耶夫之后,觉得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当然还不能忘了伟大的切利,觊觎这个版本许久,因为正版太贵,一直没舍得买,上周末我突然想开了,既然想听那还等什么,何况有京文出的EMI引进版,所以花了55块钱把这张切利比达凯指挥慕尼黑爱乐的CD买到手。
还是上下班在车上听,分三次才听完,今天回家时听的是末乐章,从全曲来看,演奏时间居然比捷基耶夫长10分钟,一半都在第四乐章了,临近终了的部分,阔步昂扬的进行曲,变成了朝圣者缓慢虔诚的脚步,铜管乐器高昂的嘶叫,定音鼓清脆的敲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眼前虽然看着来往的车辆,但耳旁和头脑中已经只有音乐。乐曲结束后,我特意把长达1分钟的掌声听完,以此来体会现场的盛况,无法到现场聆听大师的演绎,注定成为遗憾。从CD说明书上看,切利非常不喜欢录音,生前也禁止自己的音乐会制成音像制品,还禁止EMI的录音师修改录音中铜管吹破了的片段,原因就是他认为录音无法还原他对音乐的理解,看来这个录音也是完全未经剪辑的,每个乐章中间的停顿都比较长,理论上这样可以更加接近当时的情况,不过对于切利来说,只怕是不可能接受的。说明书上还说慕尼黑爱乐曾经访问过台北,不知当时是否是切利率团,果然如此的话,他们太有福气了。
还剩一点时间,听了拉特尔爵士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也是上次买的。不是我只买这些大俗曲,我之前居然没有听过拉特尔指挥的任何曲目,作为当今最红的古典音乐明星,我居然没听过,实在羞愧死了。他的这个演绎,乐队非常轻盈,简直就是海顿的交响曲,散发出的声音还类似于古乐,但我不太喜欢,我喜欢卡拉扬那种澎湃的青春活力。其实从时代背景来说,拉特尔也许是对的,卡拉扬太注重宏大气势,喜欢听,没办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