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 望

(2014-06-09 12:12:40)
分类: 原创

 

是否,我得了一种堪称病症的东西?姑且将这种病症称之为回望症。——不时地,我会回转身体,用目光搜寻身后的路。身后的路蜿蜒着伸向远方,我却不确定这路是否就是我来时的路?而当我从睡梦中醒来,任凭我如何回望,依旧找不到来时的路。我狠狠地敲击自己的大脑,希图告诉大脑:我是走着路来的,怎么会没有路?有时我也怀疑,自己真是走着路来的吗?现在,我看不到我走过的路,要么被我遗忘了,要么我并没有行走?

也许,所谓的“我”是不存在的?抑或,原本就没有“我”?

这样说像是玩弄玄虚,亦有一点禅宗的味道。可这并不是我的意思。我甚至很反感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玩弄玄虚,搞什么禅宗。事实上,当一个人想回到过去时,他是回不去的。当然,我并不是要回去,我的意思是,我只想转过头去回望一下来时的路,抑或来时的我。可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心愿,却也实现不了。当我回过头去,我既看不到我走过的路,也看不到自己行走的身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逝去的时光都到哪儿去了?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

都说人生如梦,那么,回过头去之所以看不到任何东西,就在于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一场梦而已。人生是切实的存在,还是一场虚幻的梦?

就我回首的那一瞬的感觉,我认同人生若梦。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可相忘;即使人生若梦,人们依旧不愿醒来。

也许梦里的感觉比醒来的感觉要好。也许醒来了就什么意味也没有了。

有读者认定我是一个过于悲观的人。其实,什么是悲观呢?悲观不就是他看清了、识破了真相了吗?我很想看看我过去所走过的路,所过的生活,可我总做不到别人那样的“历历在目”。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历历》:“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而在我眼前的分明只有眼前的事,而没有了过去的事。

如果愣说我悲观,我也承认。不过,我承认的这悲观,并非往昔那悲观。于今这悲观,乃悲观于我对过往的遗忘。而事实上,我并不想遗忘。不仅不想遗忘,反而很强烈地渴求记取。一次又一次地回转身去,就是为了瞅一眼我所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乃至于哭过,笑过。然而,多么悲哀啊!这一切全然看不到了。也全然听不到了。我怀疑,我得的回望症,其实乃是遗忘症。愈是遗忘,愈想寻找。这就是遗忘症患者的特点。

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我想了许多年了,有时候想得不错,好像接近问题的本质了;有时候又被新想法所取代。但过去了一些时日,老想法还会冒出来,新想法又再次出现。就这么翻来覆去,折磨着自己。

也许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份智慧——无法解开人生的奥秘,也许人生原本就没有什么奥秘。人类之所以绞尽脑汁思考人生,大多是吃饱了撑的。——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干干。不然闲着会有多么无聊。况且,当一个人思考人生的时候,不管他想了些什么,他都可以冒充自己是个思考者。而当一个人的确想出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人们就会称他为思想家。还有一些人,不仅想了而且写了,这样,他就成了宗教家、哲人。

但没有用啊!有了这些“家”,人们依然还是要想,还是要围绕人生苦思冥想。

 

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把目光扎在哲人的世界里,我很信任他们,认定只有他们才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但是,最让我满意的答案,却不是他们给的,而是佛陀。

《佛譬喻经》中有一段极妙的譬喻,向我们道出了人生的究竟。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昏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疑惑思考时,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后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只大老虎,旅人顿时了解了出现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跑去。

但显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然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在毫无办法之中,幸好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旅人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爬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好感谢啊!幸亏有这藤蔓,终于救了自己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的深海,怒浪澎湃着,而且在那波涛间还有3条独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他。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更恐怖的是,用来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处出现了白色和黑色的两只老鼠,正在啃着藤蔓。旅人拼命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要逃开的样子。而且每次摇动藤蔓,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树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万分的境地。(见《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7月第1版,270-271页)

这段譬喻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不妨依次来了解一下。

秋天的黄昏,喻人生的孤寂感。

荒野,喻我们寂寞的人生。

旅人,即我们自身。

白骨,喻旅途中,我们的亲朋好友的死亡。

老虎,喻我们自己的死亡。

松树,喻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

藤蔓,喻期待中的寿命。

深海,喻地狱。

独龙,喻地狱之苦。

老鼠,喻白天和晚上。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指白天和黑夜交替不停地缩短我们的寿命。

蜂蜜,喻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满足着五欲而奔波劳碌。

佛陀的譬喻真是美妙至极。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佛陀的譬喻既道出了人生的真相,更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愚痴。

不妨这么说,如此纷繁复杂的人生,在佛陀眼里,不过就这么几道景致。

相对于佛陀这有趣的譬喻,哲人们就要复杂而枯燥得多了。透过这有趣的譬喻,我们就能一眼看遍人生,看透人生,这很了不起!但看完这个譬喻以后,再把哲人的一些观点、思想拿过来观照人生,不管人生多么短暂,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但人要过好自己这一生,过完自己这一生,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轻松,缘于那棵松树,缘于松树的树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因为这个,我们忽视了秋天的黄昏与无尽广阔的荒野,即便看见许多白骨,也阻挡不了我们的追逐,陶醉于那几滴蜂蜜的甜蜜之中。

实际上,一白一黑两只老鼠随时会啮断那根藤蔓,将我们的生命断送于深海地狱。

在哲人那里,我们的生命依然活得无法轻松。那是因为哲人在帮助我们探寻生之意义。为了那谁也说不清楚的生之意义,我们不断地调整人生的目标——我们还未爬上一座山,又想爬上另一座更高的山。也许我们一辈子也爬不上去,也许我们爬上去后才发现,山顶什么也没有。哲人把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之后,他就不管不问了。如同有人自杀了将责任归结于叔本华的思想太悲观了。叔本华的确悲观,可他本人一直活得好好的。你自杀,基本与叔本华无关。

实际的情形也许是,不管人生是乐观还是悲观,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人生境遇。哲人的思考并不意味他要我们怎么做,也不意味着要我们照他的去做。他只想供一个看法,怎么做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事。

人生需要佛陀,也需要哲人。他们能帮我们看清人生,识破人生,指导人生。但佛陀也好,哲人也好,任凭他们何等伟大,他们都休想改变人类中大多数人的人生。这不是佛陀的悲哀,不是哲人的悲哀,这是人的悲哀。人终究不能按照佛陀、按照哲人的指导去做人。

 

此刻,我站在人生的中途。我回转身,看来时的路,竟然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的过往都是做梦?都是在梦中?都是一场梦?难道我没有真实地活一回?难道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走了这几十年?

如果回望人生只是一缕苍茫,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很显然,我并不在梦里,我甚至极反对醉生梦死的人生。我一直标榜自己的清醒。可是,说实在的,我清醒又怎样了呢?它带给我的又是何样的东西呢?

此刻,在人生的中途,我非常感谢自己的回望。因为这样的一次回望,让我顿然明白了许多东西。我知道,往常我固然看得很透,可看得很透并不意味一切便能彻底放下。而这一次的深情回望,带给我的,尽管在那一瞬间令我倍感苍凉,可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瞬间,我认识到了真正的人生。

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我一定还会再次回望我的人生。尤其当我走到人生边上时,那是一定要回头好好看一眼的。只是到了那时,当我回首时,我会看到什么呢?我能看到什么吗?我相信,我什么也没看到,我什么也看不到。也许看得到的反倒不是人生,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人生。看到的也许都是物质的,正是我们矻矻以求的那棵松树,以及滴在我们口中的蜂蜜之类的物质。看不到,也并非皆是梦幻。即便皆是梦幻,也自认了吧!人生不就是一个超短的梦吗?

回望一次吧!因为,接下来无论升天堂还坠地狱,都由不得我们了。人生不管多么虚幻,终究我们来过。而在离去时回望一眼自己这一生,再对自己说一句:“我来过”,然后就可以闭上双眼,微微一笑,走向生命的另一重天地了。

看上去有些浪漫了。实际上,谁知道人生的结局、尾声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说起来有些怪怪的,不知为何,当我于人生的中途回望人生时,我既看到了虚幻的自己——所谓虚幻,就是什么也没有,又感到了生之苍凉。内心一阵子好难过。

难道生之苍凉,才是真切的生命主题?

                                                                                                                                                                  二〇一四年六月八日,雨谷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