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命叫感喟
有一种思想叫超越
——序《向着人生边上走去》
王思懿
我的好朋友阿容兄张镭先生要出版新书了,我深感高兴!但他要我为这本新书写点文字,真真是令我为难了!毕竟我只是一个影视演员,哪有资格为他写序呢?可容兄坚持己见,我也只好接下这个苦差!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近年来于沉寂中写下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于自我灵魂的追问,以及对于历史的探寻,对于文化的追溯。阅读他这苍茫雄浑、具有形而上的超迈之气的文字,几乎让人无法安然入睡。陈建功先生说过,散文是一种高雅而神圣的文体。在他看来,非有大境界、纯净心和咳珠吐玉的文字功底,是不可涉足的。张镭先生的文字,难道不正是这样一种文字吗?反正我自己是极佩服他这才情、他这冷肃、他这沉静和他这勇气的!
是的,我很喜欢阅读他的文字。因为,在俗世庸常的生活里,能读到这样有思想深度,有鲜明特点而又如此深邃干净的文字,真乃一种享受。我总在想,为什么许多平凡的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就能变得那么有意义?为什么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却在作者的眼里有了另一种解读?思来想去,我发现,他的确站得比我们高一些,想得比我们深一些,看得比我们远一些。比如关于灵魂,关于死亡,他的思考就有异于常人。阅读这方面的文字时,我不只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我更愿意相信并且承认他是一个哲学家——这并非恭维,也非拔高。在他的博客里,许多博友都有相同的认知和体会。《困惑》、《眼睛》、《博丹的沉思》、《抗争还是顺从,这是一个问题》等等文字,实在令人想到哲学家的那些思考。
被公认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动脑筋思考的人“就不配活着”。在张镭先生的文字里,我也从不止一处读出这样的思想。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是否会思考,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尽管我对张镭的了解不是很深,但从他在京城的好友那里知道,这是一个很沉静的人,一个几乎“出世”
的人。难怪,他的关于生死的文字写得那么令人着迷——这一点,真得感谢他!感谢他不仅让我们这些俗人能够直面生死,而且有些像他一样,对死亡毫无了恐惧之心,甚而至于欢喜了。
静下来时自己也会认真地想到:在浮沉的、物欲的当下,做一个思想者,该是多么地受人尊敬啊!许多时候,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也希望自己能活得超脱一些、达观一些,与现实宕开一步,可当我们真想做起来时,却发现远不是那回事!因此,这样的愿景只在很多人的嘴里说一说,头脑里想一想罢了。但张镭先生却做到了!他生活于一个叫宿迁的小城里,过着平淡平常亦平静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种美妙的状态中,他的生活就是读书、就是写作、就是思考。看一看他的文章,就能知道他的内心多么祥和、多么安宁!他的精神天空又是多么明净、多么温馨!但他的思绪却一直处于飞扬状态,要不我们怎能读到他对人生的叩问,他对灵魂的探寻,他对自然的关切?还有,又怎能读到他的家国情怀,他的乡土情结?面对他的思考与怀想,我除了感动,也时有惭愧之意——惭愧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他这般去想一想呢?要知道,生命会在这样的想一想中,显示出它的高贵与卑微、伟大与平凡!
尼采说,每种伟大的哲学都是他的创立者的自白,一种秘密的,不情愿的个人传记。我也相信,张镭的文字,也是他的自白,但不一定是一种秘密的,不情愿的个人传记。
俗语说,文如其人。我赞赏张镭兄的为人与为文。衷心祝愿他的笔墨更加老道,思考更加深邃、风格更加独特。总之,希望他朝着一个真正的思想家的目标迈进!
是为序。
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北京
王思懿,
(Brenda)原名王心静,1972年12月11日出生于台湾。1985年开始模特表演。1989年获台北十大模特称号。1993 年开始拍电视剧。从内地一炮打响了“潘金莲”之后,王思懿从此走上了家喻户晓明星道路。主要影视作品有:《水浒传》、《紫荆勋章》、《徐悲鸿传》、《刘伯温传奇》、《红尘无泪》、《爱爱日记》、《劝氏媳妇》、《包青天》之《乞丐王孙》、《七侠五义》之《包公斗法王》、《秦始皇情人》、《庄姬公主》、《花木兰》、《新孟丽君》、《江湖行》、《天师钟馗》之《沉箱记》、《大唐御史谢瑶环》、《蓝色妖姬》、《真心英雄》、《信有缘》、《危险进程》、《倚天钦差》、《大染房》、《与爱同眠》、《白门柳》(客串);曾主演电影《背水一战》、《生死同心》、《青春爱人事件》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