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本华的比喻

(2009-07-03 22:51:57)
标签:

哲理

悲观主义

红尘

后半生

叔本华

德国

杂谈

分类: 原创

叔本华的比喻

 

从迄今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来看,可以把人生比作一块刺绣,一个人在其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在后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反面不如正面精致漂亮,但却更富有启迪意义,因为,它揭示了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我们知道,叔本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说,叔本华“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悲观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著作中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喜剧的东西。”而德国的威廉·韦施德尔则认为,“叔本华对人类的蔑视源自他的一种特殊的、深刻而广泛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贯穿他的整个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他的著名论断之一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他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就是: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自在之物,人的思维如果能够突破表象,就可以直达自在之物即意志。意志无处不在,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所以又可称作是生命意志。

由于生命有欲求,而欲求是缺乏的,所以生命意义的本质就是痛苦。欲求又是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是无边际的。由此出发,就产生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

叔本华称:“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即是说,人的意志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此中深意,以熊十力的惊世之语揭之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换言之,意志改变世界。

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所了解的不过皮相而已。意志和表象,也仅仅是略知一二。因此,还是回到本文开头,即叔本华的那个比方上去,倒是有一些话要说。

把人生比作一块刺绣,是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叔本华接下来的话,即“一个人在其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在后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的。没有一定的修行,没有较高层面的学养,没有勘破尘世的法眼,没有洞穿俗世的定力,一个人要做到在其后半生看反面,一定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要知道,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他们能够看到的只会是那块刺绣的正面,永远都意识不到还有反面,更不要说去看一看反面了。而且,即使是看了反面,也不会有什么感知,更不存在发现奥秘,得到启迪了。

但也不排除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为数极少的一些人,他们不仅能看到“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而且能看到连叔本华都未必看得出的一些东西。换句话,这些人所看到的反面的图案,可能不仅仅只是“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而且会看到更为广阔,更为深远,更为独到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我们俗人看不到的,也想不出的。因为我们缺少那样一双眼睛,而又不止只是一双眼睛。人类一切的徒劳与虚无,丑陋与悲哀,都在那张刺绣的反面上映着。习惯上,我们称这些人为智者,实际上,仅有智者之智恐怕还做不到他们这份上。

年少时,我们以为生命是一次漫长而又刺激的旅行。及至走过40岁时,方知人生不过是一个极其短促的过程而已。叔本华对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一个很好的比方,他说:

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并不是从对星相的观察中推断出来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想要证明的那样。但是,人生的一般过程就其不同阶段而言可以被比作行星的交替;所以,可以说,我们是在这些行星的依次影响下度过各个人生阶段的。

10岁时,水星正向天顶上升,此时的少年就像这颗星,其特征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里的每件小事都能对他产生重大影响——极为活跃,但是,如在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的引导下,他将很容易取得巨大进步。在他20岁期间,维纳斯女神开始支配他,此时的他已完全屈服于女人的爱。30岁,火星开始出现,于是,他的精神振奋,争强好胜,妄自尊大。

当一个人到40岁时,他就置于四小行星的影响下,这就是说,他的生命已得到充实。他节省俭仆,换言之,他受惠于谷神星而喜爱那些实用的东西;并且,在灶神星的影响下体魄强健;小智神星使他懂得何物对他是必需的;他的妻子—他的朱诺——是他家的女主人。

不过,到了50岁,木星的影响便居于统治地位。那时,一个人已经比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长寿,并且,他感到自己超越了周围的人。他仍然充分地享受着他的充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假如此时他自身有力量和地位的话,他将能够支配他周围的一切人。他不再愿意服从别人的命令,他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现在,最适宜他的工作就是指导自己、支配自己。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里,木星的影响达到了高潮,而50岁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鼎盛时期。

大约在60岁时,土星才带着铅一般的重负蹒跚而至:

这些老人们啊,看起来仿佛都要死去;

他们举止笨拙,行动迟缓,脚步沉重,脸色如同铅一般灰暗苍白。

最后,天王星终于出现了,俗话说,一个人升天了。

……

叔本华对人生的这种把握与解析,看不出是悲观的,相反,他说出的正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生命确实正是如此,或者说生命确实不过如此。但分析一下叔本华的这段文字,的确让人能够理解他的悲观主义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深刻而广泛的。

显然地,年轻人与老年人对于生命的认知、理解与感悟,会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他们的结局却是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叔本华也是这么看的,他说:“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生命之路似乎延伸至无限的未来;而从老年人角度看,回首往昔生命的旅途只是短暂的一瞬。所以生命最初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画——画中的景物离我们那么遥远,仿佛把我们手中的望远镜拿颠倒了似的;而到了最后,一切又似乎近在眼前。当一个人明白生命是如此短瞬即逝时,他一定已经很老了,或者说,他一定活得很久了。”

为什么人只有到了年纪很老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生命是如此地短瞬即逝?这个时候才搞明白,到底还有多大意义呢?每当我看见那些50岁往上的人还在官场上争地位,商场上争利益,情场上争女人的时候,早些年,我会不屑,我会鄙夷;但现在,我只感到可笑,当然也觉得挺可悲!叔本华对人类是蔑视的,因蔑视而悲观。——我的理解未必确切,但当我自己有了这种蔑视的时候,我才知道蔑视的确能够让人产生悲观,而不仅仅只是失望。

正如同叔本华在悲观的同时,还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喜剧的东西一样,我同样认为,对于生命,一个人只有喜而无悲,那肯定不是这个人的真实人生。同理,一个人只有悲而无喜也定是不大可能的人生。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赞成“悲喜人生”这一说法。这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发明,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感悟。难怪李叔同遁入空门后,还会写下“悲欣交集”,留给后人深长思之。

对人生,我们既不可大喜过望,也不必悲观透顶——尽管从人生的终极意义而言,只有悲观的结局。很庆幸自己迈进40岁人生边沿的时候,对许多的东西都能够彻底地淡漠了。我既不会再争了,也不会再妄想什么了,更不会再去做那些曾经以为多么有意义而现在看来却一点意义也没有的事情了——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喜悦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地,这便是我最大的喜悦,亦可谓之为收获。

近年来听到一种出家新说——认为,现在的出家人并非看破红尘,而是逃避红尘。因看破红尘而出家,那是因为大悟,但能够做到为“逃避红尘”而出家,同样不容易做到!至少这也是一种大勇。

然而,不管是看破红尘还是逃避红尘,为何非要出家呢?不出家难道就不能看破红尘了吗?不出家就逃避不了红尘了吗?难道在红尘里的人就看破不了红尘?逃避不了红尘?……

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把红尘看得破,出家还是在家,意义真的不是很大。当然,出家与否,那是个人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更无理由指责。

我去过不少的寺庙宫观,那里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净土一片。尘世里的滚滚红尘早已迷漫了这些地方,甚至于染污了这些地方,一如我们的空气,其污染是日甚一日地加重了。

缘于此,我认为出家的意义已不大。至少,我本人是早消了这念想,甘愿在红尘里慢慢老去直至死亡之神的莅临。

 

 

 

二OO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周日上午八时至十一时,雨谷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