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的思考
(2009-07-24 12:30:46)
标签:
励志集子灵魂生者肉体 |
分类: 原创 |
“消极”的思考
真正开始思考死亡这个人生重大命题的时候,应该是在我的父亲母亲相继离世之后的那一段时期内。
在此之前,当然,也是有过思考的。只是那时候的所谓思考,不过是想一想或在头脑里闪现一下,如此而已罢了。那时候,总觉得一个大活人干嘛想到死呢?仿佛死亡离我们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
但父亲和母亲的突然离世,或者说当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就那么突然地消失了之后,关于死亡,才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就在不远处,死亡之神正恭候着我们——每一个生者。
这之后,我开始直面死亡。(不要以为,直面死亡是件极简单、极容易的事,对许多人而言,直面,有时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不过,对我来讲,仅有直面似乎还略显不够。我需要做到的是,能在更深层面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愿望我做到了。至于自己的思考是否到达了那个层面,是否对人们认知死亡有所助益?我自己就不好说了。我只能说,就自己而言,在时断时续的思考与写作之中,关于死亡,不仅能够直面,而且是一天甚过一天地喜欢上了它。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骇人!一个人怎么会喜欢上死亡呢?难道死亡是可爱的吗?世俗中哪一个人愿意去死啊?即使他的生活多么糟糕!
是的,死亡是可爱的。但我说它可爱,并无鼓动人们去死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他们,别把死亡看得那么残酷,那么哀伤!活着的人是无法理喻死亡之后的意义的。
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一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关于死后的世界,就活人而言,也惟梦境能帮我们略知一二,而且只是梦中。那么,梦境是否可以隐约地带给我们这些生者关于死亡之后的一丝讯息?真是难以知道,更难以说得清楚。从我一己的体会来看,那个世界真的好神秘!
正是这份神秘之感,我才敢于说我喜欢上了死亡。喜欢死亡,并非是要求自己立马就去试验之,享受之,而是喜欢死亡这个东西,喜欢探讨、想像死亡之后的各种情景,那样的情景,真令人着魔。
而对于那些害怕死亡、恐惧死亡,连死亡都不敢说出口,且视为大忌的人,他怎么会喜欢上死亡呢?你说得再有意趣,他也不喜欢。这些人之所以害怕死,实质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死,不了解死亡之外还有灵魂的存在。
思考死亡的时候,不能不想到灵魂。而一触及灵魂,死亡就显得更有意思,也更无恐惧感了。事实上,人们害怕死亡,很大程度上未必是恋生,而是因他们不知道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的存在。如果他能够知道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而非灵魂的死亡的话,那他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消失(即使做不到“消失”,也不至于恐惧)。但是,显然地,要让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同样又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即使相信了,他又能否做到将肉体与灵魂的分离呢?
对一些人来说,这样的一些问题实在地令人头疼而又不可思议得很!
我似乎是陷了进去。朋友们不要为我担心,一个人,如果他连死亡都喜欢上了,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不能自拔”的呢?我说陷进去,显然是指这两三年以来,自己写下的十几万文字,竟然全是这方面的东西。我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许多朋友阅后很担心我会不会自杀!后来,他们不但没有看到我自杀,反而看到我不断地还在写,而且依旧是这样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那颗悬着的心落下来了。
也许是他们终于读懂了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要人们去死,而是要人们珍惜生,弄清楚死。人就是这样,一拨拨来一拨拨去,能够成为“一拨拨来”之中的一员,真是很不容易啊!真的值得庆幸,这其中有我们!既然有一个我,那还说什么呢?好好地活呗!只是在好好活的同时,别忘了即将要到来的死,也就是“一拨拨地去”。你既然是“一拨拨地来”中的一个,自然也是“一拨拨地去”中的一员。这个道理实在是简单不过了。人在活的过程中要弄清楚、想明白,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不仅有意义,而且也不枉来此一世,做一回人!
生命是个过于匆促的行程。在我们的前边,多少亿人来过、走了,消失得了无踪影;在我们的后边,将会有更多的人来过然后走掉,一样地如我们前边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消失得了无踪影。生命法则有人认为过于残酷,但在我看来,非常自然。
不要想到永久,不要想到不朽,在生命的字典里,既没有永久,也没有不朽。有的只是现在、今天和此时。现在、今天和此时是我的,我就存在于现在、今天和此时。而未来、明天和彼时则属于另外的人。我们认不得他们,他们也认不得我们。
在思考死亡和灵魂的过程中,得到的显然不只是生死。真正的收获或者谓之为意义,乃是在思考中,你会发现人这种生命多么有意思!这种意思甚至不是我们所能够理解出来的,不妨说,这种意思所具有的内涵非常复杂,复杂的是言语所无能为力的。而真正有意思的,且能够令人浮想连连的,还是生命的死亡。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究竟都有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而若要真的知道,就必须待死亡之后。所以,死亡不可怕!
这样的写作,这样的思考,对一些有着“积极人生”的人看来,或许是消沉的,非主流的。而且,我也知道,我的思考,关于死亡与灵魂方面的思考,非常肤浅,尽管阅读了一些哲学大师的大作。我之所以要写下自己这肤浅的、这“消沉”的思想,显然不是为了要影响他人,更不敢奢望改变他人。我自料尚没有这个胆量,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能力,或者说智慧。思想家是深刻的;哲学大师们的那种高度,我更不具备。我只是那“一拨拨来”里头的其中一个,而且是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那一个。我写作也好,思想也罢,完全是我个人的嗜好;消极也好,积极也罢,也只针对我自己。以我这“名气”,大抵影响不了几个人,而且即使影响了他们,也未必能改变他们。有人说,书本上的东西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不然。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人生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尘世的力量才是真正伟大的力量!
关于死亡、关于灵魂,显然我还要思考,还要探问。我每天都要阅读一些书,每每看见书中有这方面的论述便极感兴趣,大都会抄录下来。有一些已写进我的随笔中,更多的还睡在我的记录簿上。年少时的头脑里全是奇妙的想像,那时候的思想还真够发达,想出的东西也还真够玄乎!不觉间就过了那年岁,奇怪的是再也没了那奇妙的想像。想的总是些琐屑的东西。然而,到了最近几年,充斥于脑际的全是生与死,天堂与地狱,上帝与灵魂之类的东西了,要么不想,一想就是这么些东西。朋友笑问:“着了魔了?”想想,真的有那么一点感觉。
老朋友林少华先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翻译家,他翻译的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部翻译作品。林先生看了我博客上的文字后,很有一些诧异,在电话里跟我说:“奇了怪了!你怎么想起了这些问题?”我说:“不可以吗?”他说:“我很喜欢你的思考,你思考的东西也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的奇怪是,除了哲学家、宗教家,人们是不大思考这方面的东西的。”后来,他又来电,开门就说:“你博客上的文字,我看可以结个集子吧?”我说:“只怕没什么价值啊!”先生平静地说:“喜欢它它就有价值!”
感谢林先生的鼓励,我决定出这个集子。出这个集子,绝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价值,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几个朋友了解我的生死观,了解我对于灵魂方面的一些思考。
不过,如果你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我可不希望你也来凑热闹。尤其是那些生活得很好的人们,一门心思要往上攀爬的人,无忧无虑也无思的人们,不要受我这“消极”思想的“毒害”和影响,远离这方面的阅读。毕竟,我的文字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而且有许多是上不了台面、经不住推敲和检验的东西。如此肤浅的认知,自己想一想、写一写也就罢了,影响了他人,那可便是罪过!
但是,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或曰责任,我肯定也是有的。面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疲软”和“衰颓”,我依然能够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并始终不曾枯竭求进向上的意志品质,尽其所能地在举世滔滔中坚守自己的原则,维护人类伦理的价值。
面对危机重重的世界,在自己的一隅,我知道,我还会继续孤独地殚精忧思,不是为了做那高不可攀的“哲学之士”,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一点“哲学的意味”。倘如此,便令我欣慰了!
二OO九年六月十六日,雨谷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