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还未落山的时候,我到了心心念念的厦门。
看过郑振铎的《移山填海话厦门》才知道,厦门岛与大陆原本是不相连接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厦门人民发扬精卫填海的顽强精神筑起了狭长的海堤,使厦门成了半岛,从此厦门人告别了乘坐小舢板或汽轮频繁进出岛屿的历史。
到厦门本岛就经过了这段奇妙非凡的十里长堤。当地铁从深邃幽暗的隧道窜出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整条地铁像一条游龙翱翔在了浩瀚的海面上。来不及多看一眼,窗外的集美学村便就已倏然远逝。
入住厦门本岛以后,我急切地想要一睹厦门的独特美景,感受厦门人的真实生活,于是沿着思明路,骑着共享单车一路走街串巷。这里的民居和店铺都是骑楼的式样,沿街一面都有石柱走廊,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这种结构在东南亚比较多见,最早是欧洲传入的,算是一种“舶来品”。前几年在海口和广州曾经也见到过骑楼,不过海口的骑楼因为建造年代早,被岁月剥蚀的痕迹明显,而厦门和广州的骑楼是被精心修葺过的,看上去气派整洁得多。
拐弯抹角,不经意就骑到了沙坡尾。沙坡尾原本是个古老的小渔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厦门的根。从前渔民们最先于此定居,向大海“讨生活”,繁忙地卸货运货,做足鱼市生意,沙坡尾就此繁荣兴旺起来。而如今这一处弧形的海湾已经见不到旧时密密麻麻停泊的渔船,取而代之的已经是众多民宿和咖啡馆之类的网红店铺,充斥着文艺浪漫的情调。即便在旅游淡季,游客们依然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一边探寻厦门的起源,一边繁荣着当地的经济。
出了沙坡尾,走上演武大桥观景平台,白色的海鸟在海面上追逐嬉戏,偶尔发出一声清脆的欢叫。落日映照下的晚霞像一张无边的巨幕渐渐笼罩下来。海面上耸峙的峰峦岛屿显得更加隐秘而幽暗。西南面不远处的小岛上,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巨型石雕像在灯光的照耀下,雄壮地屹立在岛上,那便是鼓浪屿了。
来了厦门,可以不必去熙熙攘攘的中山路步行街,可以不必去美食遍地的曾厝垵,但鼓浪屿却不可不去。
次日跳上了去鼓浪屿的客轮,半小时不到就在岛上码头下了船。走在沿海道上,一路绿树青葱,花香鸟语。于是看着导航按图索骥,寻找一处处遗世独立的老建筑。还来不及惊叹身旁造型别致的私人别墅,转角又看到了绿植掩映的名人故居。走在其间,仿佛置身于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之中。1840年,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英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厦门在内的五处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此后,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纷至沓来,在这座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开设了本国领事馆,创办教堂、洋行、学校、医院等。部分海外华侨和富商巨贾也追随列强们的脚步,在鼓浪屿购置土地,建设豪宅。一时四方云集,投资兴业,鼓浪屿由此繁盛起来,成为厦门独有的一片“世外桃源”。
这些洋房别墅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可能已经几易其主。虽然经过时光无情磨洗,但绘画雕刻依旧鲜亮生动,院落铁门上斑驳的文字依稀可辨,彰显出主人尊贵的身份。一些老洋房因为没有主人的打扫,已经荒芜了很长的时间,幽寂静谧,只听得落叶掉在院子被风吹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拨开尘封的历史,每一座洋房别墅都默默记载着一个家族兴衰的秘密,仿佛诉说着当年的富贵荣华。知情人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逃亡的贵族所遗弃的别墅大宅相当多一部分被政府没收充公,有的被改造成公共场所,有的开设了民宿餐馆,有的就这样被锁起尘封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记得《红楼梦》里写到:“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世间兴衰荣辱转眼变幻,生前再显赫,也免不了身后的凄凉,难抵时代变迁的洪流。
沿着逼仄的街巷小道,路过红色圆顶的八卦楼以后,忽然被前方基督教“三一堂”发出的一阵悠扬的琴声所吸引,于是悄悄踏进了教堂里面一看究竟。原来是一位高瘦的年轻人独自在弹奏钢琴,陶醉在了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抑扬顿挫的乐曲平缓时如行云流水,高潮时又如涛声席卷,让独坐在台下的我痴迷不已,心灵获得洗礼。
鼓浪屿的目的地是日光岩。日光岩原名“晃岩”,俗称“龙头山”,民间传闻是蛟龙栖息之处。当年郑成功看到这里景色比日本的日光山要美,于是把“晃”字拆成两半,改名为“日光岩”。郑成功当年就是在日光岩习武练兵,至今还留有龙头寨、水操台等遗迹,后来他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他的一首赞美厦门的五言绝句写得大气磅礴,显露出开辟伟业的雄心壮志: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
往前继续走了几步路,抬头仰望,不经意间已到了如同恋人般相互依偎在一起的两块巨石脚下,这便是日光岩了。人云: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岩顶上到底有什么呢?为了解除心中的疑虑,我不想多看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三两步就登上了岩顶。果然岩顶之上,心神涤荡,宠辱偕忘,但觉风在耳边回旋,蔚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俯瞰四周,整个厦门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近处鼓浪屿上红顶白墙的老建筑是凝固在历史中的“琴声”,远处帆船样的世贸大厦双子塔金鸡独立般矗立在海对面的厦门本岛之上。一边代表了厦门的近代,一边则代表了厦门的当代,古老与现代交织碰撞,过去与未来贯穿连结,难舍难分,融为一体,和谐共存。
阳光白花花地照在海面,迎面而来的南国的海风仿佛是鲜甜的,闭上眼深呼一口空气,仿佛能陶醉到使人梦想飞空。脑海里盘旋着的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鼓浪屿之歌》: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无怪乎文学巨匠巴金三次踏足鼓浪屿发出了感叹:“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可惜非常短促)就是在那样的土地上度过的。”充满了对这片南国土地的深情厚谊。然而巴金如我一样只是匆匆的过客,而另一位诗人、作家舒婷却是鼓浪屿的常住居民。她曾写到:“我很幸运,生长在这样一个南方岛屿,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与绿树鲜花呼吸与共。”作为成长在鼓浪屿的女诗人,她是容不得外人对鼓浪屿说个不字。她无限的创作灵感,想必就是被这鼓浪屿的美景所唤醒的。
看着海面闪着碎金般的光芒,我竟一时呆滞出神。海子曾经写下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指的莫不是就是厦门吧?有大海、有白帆、有阳光、有沙滩、有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更有风情万种的鼓浪屿。饕餮了厦门的美食,享受了厦门的美景,厦门的印象将会长久地驻留在脑海里。这是一个南国浪漫的都市,这是一块闽南温润的土地,多少年后再次回望,依然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