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的前世今生

(2024-08-23 16:00:56)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美食

分类: 游记

如果一座城市有色彩基调,那么她必定是砖红色的。她曾是宋元时期东方贸易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这里更是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她就是泉州。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里写到“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他所说的“刺桐”,便是泉州。足可见当年泉州番坊林立、贸易繁荣景。他把泉州称为“光明之城”。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这一生,这一次,我来到了。

这里满城红砖古厝,燕尾飞脊,雕梁画栋,集中代表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民居墙体不同程度地做成砖石混搭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一问当地人才得知,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地区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灾后,人们就地取材,在房屋废墟中用石块和砖头交错砌筑墙体,在断壁残垣之间重建了生活家园。似乎只要触碰一下随处一砖一瓦,那些旷古烁今的往事便会汹涌而来,伴随着不堪回首的哀伤呜咽不已

建设新城容易,保护老城不易。梁思成夫妇当年重新规划北京城时提出在旧城边上另建新城,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保护住了日本古都奈良,却没有能保护自己国家的古都。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济南的老火车站、杭州的鼓楼、长春的基督教堂等等等等,无数的古建筑没有毁于自然灾害,没有毁于战火,却唯独毁在无知愚昧又狂热的人民自己手中,给今人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与挥之不去的伤痛。

然而踏进泉州古城,发现这里没有一座高楼大厦,没有时尚的品牌商铺,更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人们的生活仿佛止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很多古建筑却能够完好保存下来。原来泉州市政府用独具慧眼的超前理念,把整座老城鲤城区围起来加以保护,另辟新城区,这样既保护了老城历史文脉,又使得新城得以创新开发,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为泉州的规划做法真心点赞。

“半城烟火半城仙。”这句诗不知是谁缘何说起,形容泉州确是贴切生动。哪怕外界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产业科技革命,泉州的百姓却维持着千百年来不急不慢、不温不火的幸福的生活态度,他们可以在古早味中怡然自得地享受着人间烟火带来的闲适,也可以在梨园剧院中打着节拍聆听传承的南音乐曲,倒是有北欧人的一些生活做派了

烟火气好理解:牛肉羹、土笋冻、海蛎煎、姜母鸭、面线糊、烧肉粽、花生汤、四果汤……泉州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美食,开启了人们的味蕾极限。没有一个海胃,想一口气吃遍泉州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农耕时代,中国人向来是不吃牛肉的。但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到泉州来贸易和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西方吃牛肉的风俗也逐渐在泉州蔓延开来,牛肉羹便是其中之一。土笋冻是用海边一种叫海沙虫制作而成的,浅尝一口,满嘴鲜甜,回味无穷。海蛎煎的发明据说有一段传闻,郑成功当年率军攻打台湾时由于缺粮,想出办法,令人把牡蛎和番薯粉和在一起煎成饼吃,没想到流传下来成了一道美味。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种泉州美食背后都深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故事。

那么这个“仙”字作如何解呢?不妨可以走进开元寺,迎门便看到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元时期,泉州向海而生,万国梯航。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欧洲人等外国商贾贸易往来,番汉杂居,在泉州形成交相辉映多元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多种宗教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走在涂门街上,儒家府文庙、道教通淮关岳庙、伊斯兰教清净寺相邻而居,承天禅寺与附近的基督教堂比肩而立。忽然理解了开元寺内的佛教飞天造型为何插上了基督教中的天使翅膀;忽然理解了基督教画像砖上为何出现了佛教莲花底座;忽然理解了清源山上的道观为何却是佛教僧侣所修。这些不同派别的宗教相遇在一起,水乳交融,友好共促,迸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火花,共同描绘了泉州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瑰丽画卷。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泉州以她自由开放的态度接纳世界,展现了十到十三世纪中国人的博大胸襟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也许是因为亦思巴奚战乱吧,也许是因为泉州市舶司转移到了福州吧,也许是万历年间的地震吧,也许是因为明清施行的海禁吧,总之,泉州就在短短的几百年中衰落了。曾经繁荣的海上贸易、辉煌的多元文化,仿佛在一夜之间偃旗息鼓,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妈祖信仰的天后宫出来,我便站在德胜门故地,夕阳的余晖落寞地斜照在废墟遗址上。在这里,可以一眼望穿千年。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存叠压在一起,难舍难分。眼前仿佛闪现出当年巍峨屹立、气势恢廓的德济城门,阿拉伯人、波斯人、西方人与本地汉人穿梭来往贸易不绝。谁会想到这座城门在1948年竟毁于一场大火。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里写到:“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同样真切感受到了来自这种荒凉与寂寞构筑的历史气息,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凝固成厚重的文化音符。

今日的泉州经济各项指标领跑福建,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她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衰败,在新时期又强劲崛起。然而对我来说,并不关心官方耀眼的数字,泉州人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逆境重生的精神才值得百世歌颂。泉州不仅是一处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圣地,更是一座古今中外交流的文明灯塔。这束灯塔之光从遥远的古代照耀而来,愿它继续照耀下去,照得每个人心头澄明敞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