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耘农大地
中国教育,问题多多,可谓一言难尽。这里旧话新提,老调重弹,是因为最近有一些网友不断地向我问讯有关教育方面的看法。这些年,本博就此发了不少议论,从最早之一抨击教育产业化、反对文理分科、诟病英语一票否决制,到首倡大学分为研究性与就业型、呼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力举取消大学毕业生论文等等,引起“有关部门”(教育管理与教育科研)的高度关注。今起,就网友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分三点予以集中回复,见仁见智,仅供参考。此为其二。
——题记
我们早就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青少年学生弑母事件时有所闻,“优秀学生”因某种追求不能实现而对同学下毒手,名牌大学“高才生”用硫酸伤害动物、向自己的同窗好友投毒,女研究生被人贩子拐卖……当今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向社会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如今,“问题少年”不在少数,“迷茫青年”为数众多,至于所谓一代无知者无畏的“愤青”比比皆是。不仅仅中小学生说谎、逃课、早恋、打架斗殴、泡网吧、沉湎于电子游戏等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令学校、家长头痛揪心;而且即便走进大学的一些学子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用彻夜不眠打游戏与谈情说爱打发时光,沉溺于无聊与迷茫之中不可自拔,有的不惜挂刻多门甚至十多门功课。毋庸讳言,当下生活的多元纷呈,社会的不良风气太盛,自然给青少年带来不少消极影响,但一些家庭的放纵、骄惯与缺爱少教,是导致青少年道德品行下滑的负面原因。尤其是单亲孩子与农村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子弟的家庭教育出现真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教育近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强调市场化的倾向驱使下,削弱乃至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与道德方面的教育,而大学教育,正如我前几年抨击的那样,对于大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授人以鱼,又没有认真地教人以德,这些都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因其如此,置身当今物欲横流、世风浮躁、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氛围之下的青少年,不少人既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又缺乏独立自强人格;既缺乏远大人生理想,又缺乏奋发努力目标;既缺乏健康的心理、心态,又缺乏正确的行为准则;既缺乏良好的综合素养,又缺乏全面的个人技能。有的甚至违法犯罪了,居然不知为罪;有的自毁了前程,却毫无悔疚,等等。所有这些,无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现实课题,恰恰没有引起各个方面的严重关注。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十分注重人生教育的民族,有着颇为优秀的教化传统。可是这些年来,我们教育上的最大缺失,缺就缺在忽视了对青少年人生理想、道德操守、人格心理的教育,我们甚至连老祖宗以及过去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都忘却了、抛弃了,乃至将良好的传承丧失殆尽。对此,我们既不能一味归咎于不良社会风气,也不能偏执的责难家长,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反思的问题:要重视“教育”的教育。比方,我们的各项事业是否已经做到普遍重视运用教育手段?教育工作者以及在其它教育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以满腔热情做好培养下一代的工作的状况,能不能使人们满意?各有关部门关心教育并以实际行动配合、支持教育事业的风气,是否已经形成?受教育者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受教育者中能够很好并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在受教育者总数当中占多大的比例?如此等等问题还很多。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憧憬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的时候,当我们企盼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当我们期待着本世纪中叶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作为主力军的这一代青少年,如果教育不当,他们能担此重任、能大显身手么?青少年是未来的主宰,是明天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对他们抓紧进行心理与道德的教育、政治与情感的教育包括适时的心理咨询与矫正,已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耘农大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2vu9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