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贪污受贿如影随形的奢糜风更具腐败性

(2015-05-23 23:54:52)
标签:

腐败性

常态

铺张浪费

排场

分类: 杂谈时评

文/耘农大地

 

      虽然有些事情被冠以“风”时是褒义的,比方某种正当活动的蓬勃兴起可用成语“蔚然成风”或“蔚成风气”来表达,但有些事情只要被称之为“风”,恐怕问题就严重了。近年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奢糜之风,似乎已成常态,而这样的常态出现,根子在官员,不能打虎拍蝇而忘却了它的祸患,它与贪污受贿如影随形且更具腐败性。

 

      奢糜风从来都是与贪污腐化、好大喜功以及讲排场、搞攀比、求享乐等作风如影随形的,从某种意义说讲,因其是巧立名目的以貌似合理合法的名义出现的,所以比贪污受贿更具腐败性,更令人齿寒!由于披上了貌似合理合法的外衣,导致铺张浪费公开化、随性化,在人们见怪不怪的心态下悄然蔓延,防不胜防。这首先表现在财政支出中乱花钱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地方和单位的各种会议、节庆、研讨等活动名目繁多,随之而来的是乱开口子,滥发补贴、奖金。

 

     其次是一些地方大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劳命丧财。据报载,南方一个中等城市的办公大楼建到八万平方米,跟人民大会堂、故宫差不多大小,某老区的市政广场堪比天安门广场,为此不计成本,不切实际,贪大求洋之举,皆因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心理使然。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一些人不惜财力,唯大是图,导致各地大搞摩天大楼,相互比高;大修马路,赶潮跟风等不良倾向的发生,还美其名曰“形像工程”。有的县城也要修一条五六十米宽的大道,修十里长街。

 

     再者,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甚至少数领导干部,为了显派摆阔,热衷于追求奢华富贵。这些人大吃大喝讲高档,穿衣戴帽玩名牌,出入坐骑求华贵,办公设施追新潮。有的人甚至天天沉湎于笙歌曼舞,日日留连于灯红酒绿之中。至于借会议、培训之机搞公款旅游,借评级、达标和剪彩活动滥发财物之风如同所有司空见惯,屡禁不止的歪风一样已成顽症。

 

     作为腐败渊薮之一的奢糜风,表面上看似为了公众利益,实际上是败家子作风。此风不刹,既难以取信于民,又必将危及改革基业,污化社会风气,败坏工作作风。可以说,这世上不怕明火执仗的敌人,就怕伪装起来的祸水。那种不顾客观条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所追求的“速度第一”;那种不顾广大群众意愿所追求的“形象第一”;那种舍本逐末的所追求的“排场第一”;那种贪图物欲而追求的“享乐第一”等等行为,不仅仅是挥霍着国家的有限资源,而且直接败坏着党风政风,损害着干群关系,其内伤与祸患不言而喻。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说:成有勤俭败由奢。“奢糜风”使许多工作脱离了基本国情,脱离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给党和事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各级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从安邦稳民的高度来看待“奢糜风”决不能让它成为视而不见的常态。想当初,提倡节约型社会创建的主意并不错,但看看这些“臣子”们却在大“奢刮糜风”,不禁要问:难道要下岗工人失业人群普通老百姓去节自己的约,而眼睁看着败家子们为所欲为不成?其实办法很简单:一手抓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庆典、办节、参观等费用的支出,坚决杜绝乱发财物;坚决制止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反对盲目攀比,反对铺张浪费;一手抓审计监督,并加大内部财务检查和监督力度,对凡是违反规定的单位、严重违纪者真正的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这里,本博记起当年读过的一则史料:50年代湖北黄冈有个刘介梅,总是一名普通的干部,也就只有用公款花销两只开水瓶,一件毛衣的事,结果就被开除了党籍。想想今天,你随便开开“杀戒”,也是决不会冤枉一个人的!假若对“奢糜风”的剿杀来得猛烈,来得残酷些,恐怕不仅能对甚嚣尘上的“奢糜风”予以遏止,而且也能给腐败分子以震慑,这样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反腐倡廉。可以想见,什么时候“奢糜风”刹住了,什么时候就会呈现出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增收节支取得重大成效、发展之路走上协调、持续的可喜局面。不然,“树欲静而风不止”,那只能是贻患无穷。

 

 

农湖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2vu7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