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耘农湖北
物以稀为贵,此言适合于所有领域。当新技术革命催生了便捷的网络之后,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手稿便成了文化传播领域里的“活化石”,自然是愈来愈稀贵。俺之所以称其为文化“活化石”,是因为快餐文化时代,手稿已经或将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大约十年前,俺已做了这样的心理准备:留住手稿,不仅录以备考,而且着手研究。我知道,总有一天,手稿将会彻底告别人类。正因其如此,能保持它的原生态模样,能给后人以一种时代的馈赠,成为俺思考的深题。从计算机没有普及开始,我便一直坚持先手写、再录入的原则。这些年来,除交给多个时期的助手录入的一些手稿外,俺自己留存的多个时期的手稿已逾几百件。
很巧,有家出版社因为另外的选题找到俺,却对我想出手稿集的想法怦然心动。于是专业选题放后,让我先推出这本即将付梓的《文化“活化石”——手稿背后的故事》一书。没费多少气力,此书也已完成最后校订。收入书中的手稿,是从俺十数年间的亲笔原创的底稿中选择出来。或为领导起草的讲话稿,或为会议撰写的开闭幕词,或原创的诗歌、散文、评论、歌词以及教学讲义等等,总共185件。每一件手稿都有其出笼的故事背境文字。
手稿之于俺,不仅仅是一种亲切地回忆,而且更是一种文化的享受。俺的手稿除了随手拈来的亲笔外,还特地精选了自己工余留下的行草正魏四体墨迹。每一种字体都不是刻意所为,而是兴之所至,信马由缰,笔走龙蛇,汪洋肆意,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到自己曾经的心态、际遇与独特的背后故事。这些手稿,用纸随意,有方格,有横条,有暗格,有白板。尤为值得珍惜的是,俺拿到什么笔就用什么笔,所以穿插其间的除了钢笔、水芯笔外,还夹杂有毛笔、铅笔、圆珠笔下的手稿。这对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提供了真切而实在的佐证。
虽然手稿将成为文化“活化石”,但作为文化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者,俺并不感到悲哀。时代总在前进,历史总要演进,科技总会日新月异。因而,与其为手稿的最后消亡而沮丧,倒不如提前做些准备,为未来的文化考古提供真材实料的见证。今天俺忙里偷闲所做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说不上功德无量,倒也属开先河之举。俺想,从当初勃然兴盛的羊皮卷书写,到今天的电子录入,纵然跨越千年,然而人类初始的传播符号,依旧是手书的文字。所以留住手稿,就是留住文化的根,就是留住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在这个物质崇拜达到疯狂的时代,有人收藏古玩字画,有人集邮集石集钱币,俺却做着研究手稿文化的市井小事。可是我快乐我愉悦。这毕竟是一件关乎文化传承的有益之为。更何况,在忙杂的教学科研之余,能把玩手稿,能守着它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手书文字,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耘农湖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2eb7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