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农闲笔】漫说弟子与贤人

标签:
孔夫子贤人社会环境朽木不可雕杂谈 |
分类: 随笔散文 |
文/耘农湖北
有句老话,几乎妇孺皆知,无论是孔子曰或是旁人说,反正是关于孔夫子的一种评价,那便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第一缕秋风到来的时候,因为修改一弟子的论文想到了因材施教,想到了有教无类种种,也想到了这一句流传千古的老话。从这句话里可知,一个老师有多少弟子,并不等于就有不少贤人;只要师从于一个老师的学生就称得上弟子,但能够称得上贤人的弟子绝对是凤毛麟角。
作为中国教师祖师爷的孔夫子,真的不会料到,现如今不仅他皓首穷经创造的普世思想已然沦落风尘,成了只供附庸风雅者所用的一块水洗布,而且他的衣钵继承者如我等,弟子比他多,可贤人知几何?孔夫子更不知的是,当下的学堂早就不是什么“净土”了,何谈尊师重教,贤人济济?假使这样的问题单单怪罪老师也失之偏颇。因为同样是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弟子,有的压根儿就是朽木不可雕也者,怎奈其何?且不说这样的弟子非但成不了贤人,就连做一个一般的弟子都缺少了起码的素质。
一个贤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化、向上的社会环境熏陶以及优秀的学校培育这三方面因素,这是基础之基础。在当今大学教育平民化的大环境下,不少大学既不能授人以渔,又不能教人以德,导致一些原本家庭教化不良且又或多或少被不敢恭维的社会环境熏陶后的学生,要么缺乏远大理想、人生目标,不知道今天为了什么,明天准备干什么;要么随波逐流、迷惘困惑,学什么都没有兴趣,干什么都没有心情;要么我行我素、浑浑噩噩,恣意挥霍着自己本来美好的青春年华。更有甚者,一些人总是很自我很偏执很率性,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为何一代不如一代?话虽有些偏激,倒也是现实的存在。尤其是所谓三本以下的学生,确乎是差强人意,令人大失所望。甭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无什么师道尊严的观念了,他们那一脸的茫然与木讷令人看了就会心疼,他们那漫不经心、无精打采的模样令人看了就会一声叹息。有的人可以疯聊QQ,却不知那图书馆的书们已落满灰尘;有的人认为读大学就是过去十年寒窗的放长假,就是谈情说爱,就是MP3P4就是iphone4,就是仅仅只有英语计算机考级,就是鬼吹灯、穿越式小说与垃圾动漫……
在一本学生崇尚考研、二本学生追求实用、三本学生不知所措的背景下,平日里的心猿意马,挑三拣四成了一些学生的流行病,他们不知道适应大学生活,不知道尽快与中学时代“断奶”,更不知道大学生应当除了掌握基本理论、动手能力外,还要有创新能力。一些人希望的是既能放松学习可以逃课又能有期末考试的高成绩的恩赐,也习惯了平时不用功,每临考试及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尤为遗憾的是,一些人因阅读量的低下与阅读范围的狭窄所凸显出来的孤陋寡闻、呆板单一,让人为之齿寒。试想,倘若如此弟子,那贤人的确难觅。
当老师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弟子见贤思齐,贤人辈出,因为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种梦寐以求的骄傲!然而,在一缺志向,二缺品格,三缺功底,四缺努力之下,纵然弟子三万,也不一定拥有孔夫子那七十位贤人。很难以想象,有的人连做人的常识都缺乏,何以为贤?加之学养不出众,又何言其贤?这些弟子日后能否有什么担当,难免使人忧心忡忡。如果家庭继续溺爱迁就,如果社会继续礼崩乐坏,如果为师者放任自流,那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无疑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与奢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及至此,清人龚自珍之句蓦地浮现脑海。其实,这人才就是贤人,这贤人又总是从千千万万弟子中所脱颖而出的人才。倘使人才辈出,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因此而朝气蓬勃,傲视群雄!
【耘农湖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2ds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