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宅男”既是品位更是境界

(2009-02-23 16:42:54)
标签:

宅男

大隐

生活方式

鄙人

品位

时尚

分类: 时尚休闲
文/耘农湖北
以肯定的口吻说“宅男”既是一种品位更是一种境界,完全是鄙人的一己之言,此前似乎没人这么界定过。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以一个老“宅男”的身份发此“谬论”,自有其理。“宅男”既是品位更是境界

    曾经的过去,我一直以为“宅男”仅仅只是一种算得上很新潮很时尚的生活。现在我却不仅仅只是如此看待了。虽然“宅男”只是近一、二年流行的时髦语言和时兴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追溯历史,其实“宅男”自古有之,只是凤毛麟角罢了。据史可考,陶潜、嵇康、阮藉可称得上前无古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后无来者的真正“宅男”。与今日的“宅男”定义有所不同的是,一个真正洞明世事,参透人生者,不仅其个性趋向自我、内敛、宁静,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大多甘于寂寞、喜好隐居。要不怎么会有“大隐隐于市”之说呢?!

    这隐居者,实乃“宅男”的典型方式。而要修炼到这一步,绝非仅仅是出于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这样的简单原因。恰恰相反,当一个人的个性、学识与秉赋达到相当高度之时,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注定是离群索居,甘于淡泊和寂寥。但这样的人,压根儿是衣食无忧者,只是他厌倦了世俗的喧嚣与功名利禄的纷扰,从而选择了放弃,远离了对此的厮守。由此而言,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品位,一处境界吗?!

    事实上,“宅男”者并非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一味的热衷于“卧室就是全世界”这种表面形式,而是在坚持内心清高、宁静的同时,抛弃既得利益,丢却生外之物,在一种非物化的自由精神王国里,以一种不问冬夏,远离尘市,崇尚清静,躲避诱惑的心性,自我陶醉于退避三舍的人际环境中,去享受孤独,咀嚼人生,察省内心,洞悉世外。如此“闹中取静”的、趋利避害的生活方式,真可谓得天独厚,妙趣无穷。

    我不知自己在公元2000年秋天,那毅然决然逃离宦海而重操旧业时,究竟是一时冲动,还是某种天性使然?至今我没能给自己一个答案;我更不知,从那时起自己本质上所过的“宅男”生活,是否达到和拥有了我一直推崇的那种品位和境界?我尚不能自圆其说,更不可自诩。但有一条,那就是从当年实施“胜利大逃亡”开始,我似乎一下子“人间蒸发”了,除了我的亲人们和极少数蜜友外,我突然消失于熟悉和了解我的同事、同学、朋友们的视野,仿佛演员,一下子从台前遁入幕后,从此再也看不到那个出头露面,豪情万丈的家伙。只是我在办公室——家中书房这绝对的两点一线中,恪守着单一、刻板、宁静、守恒的生活。人们只能从传媒那里,看到我的文字和名字,方知其萍踪。以至于偶尔外出办事巧遇曾经的老相识,几乎众口一词:你小子猫到哪去了?在干什么?总也见不到身影啊!更搞笑的是,2007年,坊间曾一度传闻我远去了澳州,还有人言之灼灼说鄙人早已定居墨尔本,其实我从京城挥师南下江城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武汉,且研究、写作、讲课依旧如火如荼进行着,直到有一天我以评委之一的身份现身于“阳光天使”全球小姐国内赛区之时,眼尖的熟人才发现,这小子还活着啊?!“宅男”既是品位更是境界

    而今,我已习惯了这种不事张扬,与世无争的“文化宅男”生活,过着我老早就称之为“大隐隐于文”的日子,绝少在人多或热闹的地方,绝少在夜晚看到我出没的身影。因其如此,我舍弃了人前的亮相,却以文字而露面,并且仍在继续修炼,诚如我先前所写的《透明的人生几人有》一文所讲的那样,笃守宁静,修身养性,在寂寞里经营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倘是哪天真能达到内心所向往与追求的最高宅男之品位和境界,也不枉数十年的潜心饱读与刻骨思索,更不枉一场虽不是波澜壮阔,倒也荡气回肠的一己人生。

    信笔由思之时,我忽而联想到那些从政为官者们,假如他们能有“宅男”之心与“宅男”之行,我敢说,腐败分子都会少些。况且多少年前就有此经典一说:政治是孤独的。依我理解,这种孤独除了思想个性的孤独外,其生活方式也应是孤独的。否则,心不安宁,性不内敛,行不有节,谁能保证在金钱美色当前时不软骨不贪婪么?!

    ……已是凌晨一时,夜雨扑洒着窗棂,也敲打着心扉。更深夜阑里,伴随我的只有那盏钟爱半生的文化清灯和咀嚼经年的一册册黄卷。此刻,我的思绪格外鲜活。我在心里又一次默默问自己:做一个老“宅男”,做一个现代“文化宅男”真好!不然,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红尘世界就会令其心旌摇荡,哪有今朝的心如止水啊?!
耘农湖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0c0zp.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