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街(小说)

2023-03-14 08:16:56
标签: 文化 小说 原创

                                         一、清贫的生活(七)           

       连续三年粮食欠收,大街张贴的标语上写着“粮不够,瓜菜代”。鼓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千方百计渡过难关。

       那时的京汉街虽然离火车站很近,但大片的的是居民的草房,没有一条柏油路,门前屋后还有不少荒地,那条土路两侧则长满了野草,附近的农民常常到这里放牛。这里既不像城市,也不是农村。

       炼焦厂停工了,土高炉的焰火熄灭了,闲下来的妇女们和休班的职工、放学的的孩子们,拿起铁锹锄头,由近及远,把荒芜的土地一小片一小片地开发出来,种上了各种蔬菜。我们家门前的那片地一畦畦地种上黑白菜、莴笋、茼蒿、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地的周边种上几棵眉豆、丝瓜,再种上几棵向日葵、蓖麻,供眉豆丝瓜爬秧。父亲不辞劳苦,还在通往羊山的那条小路边的红土岗下,开出一小片生地,施了大粪,种上了洋葱、冬瓜。

       菜园里的菜不仅让全家得以充饥饱腹,也让我们小孩子认识了多种蔬菜,了解了菜的种植季节和方法,增强了劳动意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头伏罗卜二伏芥,三伏种白菜”、“青菜是水菜,常浇长不赖”、“地要深挖,粪来当家”,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便对这些谚语耳熟能详。

       向日葵、蓖麻长高的时候,丝瓜眉豆便顺着它们的枝干缠绕攀爬,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时的菜园便又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钻进去乘凉,躲迷藏、过家家。饿了,我们会喊着“瓜菜代、瓜菜代......”,不管谁家的菜地,摘了黄瓜西红柿便吃。有时好玩,我们还会相互怂恿着比赛吃辣椒。有心的人拿着辣椒佯装要吃,勇敢的往往已被辣得哇哇乱叫,嘴里喊着“痞子痞子”,大家便嘻嘻哈哈地笑,忘却了饥饿和烦恼。

       父亲得了浮肿病,不知从哪里听说吃胡萝卜有益处,千方百计买回来,蒸熟了,不舍得独自享用,按照我们姊妹年龄大小进行分配。胡萝卜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我们都不喜欢吃。父亲便拿了一根不大的,一边吃,一边劝我们吃:“胡萝卜好,胡萝卜好。胡萝卜是小人参。”

       秋天到了,成群的人们涌向大山,打橡子和毛栗子。我和母亲也去过一次。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是乘火车去的。铁路职工家属乘火车免票,省去了路费。绿皮车沿着京广线向南,开到一个叫李家寨的小站,下车天刚放亮,雾蒙蒙的,我和母亲便随着进山大军开始爬山。

       这里属于大别山脉,绝不是我们的羊山。山高树大,山势陡峭,几乎无路可走。我和母亲艰难地在树的间隙里一边攀爬,一边仔细地观察搜寻着板栗树。大约橡树和板栗树归于很近的科属,都长着光光阔大的树叶,很难分辨。我大喘着气,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嘴里不停地对母亲嘟囔着:“不要橡子,只打毛栗子......”因为之前我尝过橡子晒干磨面蒸的馍馍,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毛栗子虽然很小,生吃熟吃都很香甜。

       一棵藤状植物出现在我的面前,上面挂着紫红色状如小红薯一般的果实。我摘下来,果实的皮一下子裂开来,透出雪白的果肉。又渴又饿的我迫不及待地就要送入口中。这种水果从没见过,不知能否食用,母亲见我要吃,皱起眉头,不住朝我摆手制止,并告诉我前些天来打板栗的几个学生,就发生了误食野果中毒的事。

       其实,这件事我也听说了。没那么严重。事情发生在上个星期天,几个铁中的学生来打板栗,板栗没打着,却发现了当地农民种的一棵油桐树,见树上结满了圆圆的果实,又饥又渴的他们不管不顾,摘了就吃,吃到嘴里才发现味道不对,大都吐了出来。只有那位狼吞虎咽的吃得多了些,拉了肚子。回来一说,这笑话就传遍了京汉街。

       我手里拿着野果,不敢吃,也舍不得扔。一位正好路过也是打板栗的人看见了,大声对我说:“可以吃,可以吃”,“你拿的是“八月炸”,也叫野香蕉......”我听了,顾不得道谢,三口两口吞进嘴里,竟有一股从未体味过的香甜。于是我就想,为什么没人将它移植到果园,培育成新的水果品种呢?

       几十年过去,我再也没到过李家寨,也没见“八月炸”上市,因此再也没吃到过这种美味罕见的水果。想想还会生出一点自责。

       低的地方,板栗树上早已没有了板栗的影子。打板栗的人太多了,近处早已被他们搜罗一空。我们继续向山上爬,肚子又叫了起来。我刚刚还吃了“八月炸”,不用想,母亲一定更饿。我回过头看母亲,母亲的额头汗津津的,手拉着小树,一步一步向上挪。我说:“妈,休息休息,吃干粮吧。”

       母亲仰头,顺着浓密的树叶缝隙看看天,就势坐到一块石头上,打开布包,把干粮递给我说:“也看不出几点了。吃吧吃吧,吃了好爬树。”

       看得出母亲有些失望。

       在一块崖石旁,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棵板栗树,树上挂满了球状的果实。打板栗顾名思义是要用棍棒将果子打落到地上,但在这凸凹不平长满杂草的高山崇岭里,只有靠双手收取。我是爬树高手,噌噌几下便爬了上去,不管不顾伸手抓住板栗就拽。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我松开手,手指上沁出了鲜血,板栗却还牢牢地挂在那里。原来,板栗果实的外面,那一层长满毛刺的果皮,极像一个个遇敌蜷缩的小刺猬,在保护着自己。

       事后想想,脑子里对生物学中动植物物竞天择、自然进化的理论多了点真切的领悟。

        满树的板栗在风中摇头晃脑,好像在向我示威,我却无技可施。这时,不远处传来折断树枝的“咔咔”声,我心里顿时明白了人们在怎样“打板栗”。于是,我一手揽紧树干,伸出另一只手,抓住挂满果实的树枝,怀着报复的心理,向怀中用力将树枝折断,抛到树下。母亲则在树下小心翼翼地把一颗颗板栗摘下,装进布袋。

       天色将晚,我们匆忙下山。进山大军会合在李家寨小站的站台上。满脸疲倦的人们收获各不相同,有人扛着大袋,有人拎着小包。拎着小包的人嘲笑着扛着大袋的人“你咋不把板栗树把这大山扛回去吔?”说着,打开自己的小包让大家看,包里是去掉外皮的实实在在的板栗。扛大袋的人听了,按拎小包人的指导,把一袋毛烘烘的板栗倒出,用脚一颗颗地挤压。终于,一大袋“板栗”瞬间变成了一小袋板栗,轻省多了。我也是扛着大袋下山的,于是一边照葫芦画瓢,一边自嘲浪费了多少卡路里。

       一天的时间,为了肚子,收获了不足一碗的板栗(实际是颗粒很小的毛栗子),爬酸了双腿,扎烂了手指,满脸双臂留下“毛辣子”(毛毛虫)蜇过的痕迹。

       不悔。一生难得的体验。

                                                                              (待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