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街(小说)

2023-03-10 14:43:32
标签: 文化 小说 原创

                                           一、清贫的生活(五)                          

       “大锅饭”这个词大概起源于城市人民公社时期。

        京汉街的东南角的一座二层小楼,挂起铁路地区人民公社的牌子,公共食堂就迅速建起来了。所谓公共食堂,就是在居民区找几间民房做厨房,抽几位家庭妇女当炊事员洗菜做饭,到了饭时,家家拿着锅啊盆啊把饭菜打回去吃,不限量。

       不用做饭了,家庭妇女们解放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打破了。成年守着锅台转的妇女们迈着小脚,拿起工具,到焦炭厂、到土高炉干起了炼焦炭炼生铁的活路,有了说不出的兴奋。人们可以吃饱肚子了,大都是很满意的。

       一天晚上,居委会主任叶奶奶召集居民开会,人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坐在那里,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唠家常。公社那位瘦瘦高高的崔主任亲自来给大家讲形势。孩子们好奇,纷纷停止了追逐打闹,也跑去蹲在那里聆听

       隐约记得,崔主任从苏联女人的布拉吉讲起,他问大家:“你们都买了苏联花布吗?按照电影上的样子做一套,洋气哩”

       听有人小声答了一句:“老了。穿不出去......”

       "解放了,不能老脑筋。人家苏联老太太穿了好漂亮,好年轻......"崔主任哈哈笑了笑说。

        那几年号召穿苏联花布。母亲响应号召,给我和大弟一人做了一件花衬衫,大弟的衬衫是酱色的几何图形,我的衬衫布满了红的绿的蓝的小圆球,穿了很高兴。但 听了崔主任的这个回答,我脑子突然出现了脑后攀着老式发髻,穿着花花的布拉吉的小脚老太太的形象,不禁打了个激灵,缩了缩脖子。

       崔主任顿了顿,接着讲苏联集体农庄的妇女们乘着大卡车,唱着喀秋莎到田间愉快地劳动,开着康拜因收获庄稼。夜晚来临,人们围着篝火,拉着手风琴,尽情地歌舞。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神里便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当他讲到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吃面包喝牛奶时,我一下子又想到了瓦西里“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那句话。他讲到最后,竟然也引用了瓦西里这句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居民们听得热血沸腾,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忘记了蚊虫的叮咬,忘记了摇动手中的蒲扇。

       会场静寂了片刻,在叶奶奶的带动下,居民们回过神,鼓起掌来。

       那是一个火热的时代。炼焦厂的炼焦炉日夜通明,土高炉的火光照亮了夜空 。白天,我去到位于铁路供销社南面就着山坡而建的土高炉前,目睹了人们热火朝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场景。开炉了,炙热通红的铁水从高炉里流出,人们欢呼着跳跃着。

       新的一炉开始了,混和着焦炭和矿石的原料填入高炉,打开强劲的鼓风机,高炉的上空一团团浓烟腾空而起。我想起了语文课文中的一段话:“工厂里高大的烟囱上空升起一股股浓烟,像一朵朵黑色的牡丹。”亲临其境,我为课文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折服了。

       这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待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