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0日以来的一周内,从银监会到国务院再到中央政治局的会议都专门对房地产业调控再次进行了强调,坚定不移地严格调控政策不放松。可是人们也看到,调控了这么长时间,虽然楼市有所平稳,但房价依然没有松动下行,相反总体上仍有所上涨,人们不禁在问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调控的结果吗?当然不是,中央多次强调的调控政策不放松也是因为人们对此的不满。
事实上,楼市调控只是缓解了楼市的狂热和火爆,对房价回到“合理价位”还有一定距离。调控使房市好象是冷清了些,但投入并没减。看看上半年房地产业数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住宅投资18641亿元,增长3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44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1%。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0991亿元,同比增长21.6%。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5。而房价虽没有上述涨幅,但总体涨幅让人看到没感觉降,相反大部分城市仍有上涨情况,还有的是在“补涨”。这只能说明在楼市调控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虽然有所降温但是比去年仍有较大递增。其主要因素主要还是以下两个方面:
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有其共同的利益链。政府讲政绩讲城市形象,开发商讲怎样能更多地获取更高利润。但对土地财政我不认为是坏事,也不认为是因为土地财政而造成了高房价,其土地投入在许多城市已经占不到房地产开发成本的50%了,有的即使就是占到了50%以上甚至达70%还多,其所售房价也要高过三成以上,就是说土地财政算不上高房价的主因。但土地价值基本上可确定其房价,房价相对过高就是泡沫。在一些城市政府就是把土地价格降下来了而房价也不一定能降下来倒让开发商赚的更多。问题是政府如何根据土地价值规律来确定其房价。一方面开发商投资不减意味着市场潜力特别是利润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政府把本地高房价当成自己城市的“价值档次”也是助推或纵容高房价的心理因素。那么限购又只是限制了购房者而没有同时限制开发商的漫天要价,包括土地价和房价。
银行这边额度受限拒贷那边有房地产信托来支撑,房价不降说明还有其后劲。大型房企只要有手续贷款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银行信贷额度收紧但对一些大型房企也还是网开一面,特别是那些关系“硬”的房企,即便没有额度银行也可从多种渠道给你解决,办信托业务那更是如鱼得水。所以资金没问题就压得起“决不降价”。手续不全或自有资金不够30%不能从银行贷款,却能从“信托”获得资金。再如象平安给绿城融资的那8.6亿元,“客户年化”收益率高达25%。“25%的收益率只是我们平安信托的保守估计。”客户经理说,“这是位于温州的豪宅楼盘,楼板价10796元/平方米,加上建安成本,总成本约17000元/平方米。而绿城对售价的估计是,高层4万元/平方米,别墅是7万元/平方米。总投资回报至少在1倍以上。”据了解,绿城已支付地价30多亿元,置换25%的股权。这种合作,虽然绿城必须让出股权收益,但好处显而易见。“半年下来,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就可以四证齐全。资金运用效率非常高,绿城这30亿元,可以撬动100亿元的项目,可以滚动拿地开发。”信托的作用可见一斑。一些开发商宁愿给银行或信托高收益率也不肯下调房价给购房者让利,所以调控在这里没有限制。
因此,对于开发商而言,特别是那些大型房企他们根本没有担心过房价会因调控而掉下来。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有时为给中央个面子也只好“装装样子”因为是他们控制着这个市场,一线城市也是如此,二三线城市当然要“补涨”都是求发展谁怕谁呢?除非中央对这些企业直接“调控”对地方政府下死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