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式离开住宅办还是在1993年初,我把手里的工作全部移交正式从政府的房地产开发单位下来,用外界的话说算是“下海”,只是投入到了不要人事关系的私营企业、名义上的股份制房地产开发公司。这可是我又得从头再来的新起点。而且我没有什么“靠山”更没有什么“背景”。在那个年代有人说,干房地产的要么有人做靠山,包括有权的和有钱的;要么你就是有本事、神通广大的,不然很难干下去的。而我只不过是在国有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几年,多说算是轻车熟路。可我到这儿来不仅是没有钱也没有人,真是空着两手“闯荡江湖”。我只是投靠在我脑海中很“有本事、很能干”的老板。我以为老板就是出钱,我就是来干活的,可实际并不是这样,一切要我自己想办法,自己去经营。说起来这也对。
经过我的工作和说服,老板终于答应并筹措到200万元给我做了开办费,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不算小钱,我也很满足了。虽然房地产不同于其他行业,开办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金在大连规定必须至少是500万元,但实际投入的或注册的500万元中,只是虚假投资或这头注进,待注册完后另一头再出来抽走了。虽然账面上是注册资金500万元,而实际上是几乎没有钱。我知道这在当时不少企业就是这么个干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照样总是充满希望地想着,这回可以大展身手好好干一场了。当时,老板只给我配备了两名在职财务人员和一名司机,其他的人员由我来招聘筹备,此后他就基本上不管了,一切是由我来自主运作和经营了。老板的这种作法实际上也是给了我充分的展示空间,我也可以自主地发挥我的能动性了。
接下来我开始“招兵买马”了,先聘了一对大学毕业的青年做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第一批员工,其中一人是沈阳建工学院的毕业生叫刘人铭,毕业后分配到沈阳第三建筑公司当工长,算是懂点专业,为能回到大连经人介绍而来到我公司。跟他一同来的孙国红是辽宁大学毕业和刘人铭是恋人关系。就两人的文化素质我比较满意。接着又从外单位招聘了两名员工。其中一位是集团推荐来的市房产局下属单位的职工杨玉珍。她也是因集团曾为买经济适用房时帮了大忙,而被集团经办人看好推荐给我的。其他的我准备在边干边考虑中,不急于马上招太多人。
刚开始,我还觉得不知先从那里下手。在大连市内房地产开发这个圈子中,我也不知是怎么的,倒不太好意思在大连本地运作,这也和我曾经做过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有点关系。不象人家那些搞纯专业的人员想的简单。一方面是有点爱面子,过去我是在国有的大单位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还做人的思想工作,而现在却下嫁到了一个体户的私营企业,这在当时我还真有点腰板不直、也抬不起头来。在这个行业每天和这些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打交道那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人家一问“现在干什么呢?”说是干个体了可还不是自己干而是给私人打工,这对我来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也是虚荣心在做怪;另一方面是因为资金问题,手里没有多少钱如何来征地搞房地产开发?这点钱说白了在房地产界还真是不好干什么。我曾在大连市内坐着车转悠了好几天,适宜开发的土地很多,而特别是那些破旧的、急需改造的住宅区也多的到处都是,如果有钱随便找块地方搞房地产开发,政府也是非常欢迎的,手续也不是现在这样严格。也没有什么招标、拍卖呀的,只凭你的攻关能力就可办到。可是动哪一块都需要不少钱呵,而手里的这点钱用有些人的话说除了开办费还不够攻关的费用。而我在大连的城市建设这个行业也干了有些年头了,特别是在市住宅办公室工作的几年里,也算逐步了解了在这方面工作的路子,在改造寺儿沟居住区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算是比较“通路”了。按说是好事,可我却拉不下脸来。出去办事一听说你下海了,不少人也佩服,也有的想沾点光,可我又不是老板,有些事自己也做不了主还怕人误解。嗨,瞻前顾后的还没上架就胆怯了,“这样能干成什么事呢?”自己在心里责问自己。
所以我就用这笔开办费到了威海,又在威海组建了一家分公司。因为威海是我的姥家,我的不少亲戚都在这里,也有闲置房供我居住和办公,要说亲戚中也有在政府做官能说了算帮上点忙的。可是,我想的也就太简单了,真是“刚会小狗趴就想扎猛子了”。我的一位在市政府计划委员会做领导的亲戚告诫我,整个威海市市内城市人口40多万人,还不如大连的一个区大,而人均居住面积也早已超过15平方米,这在当时的全国来看也是较高的。所以,你搞住宅呵房地产开发什么的心里要有点数。如今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开发公司,都在搞房地产开发,哪一家少干点的话就会饱和,再加上人口并不多购买力也有限,将来建出的房子销售也是个问题。何况在威海现有的本地和外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知的就有六七十家之多。都在搞开发,有多大的市场呢?我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已经来了,我也不能回去了。我考虑到威海也是个山清水秀的美丽的海滨城市,以休闲度假为消费群体做定位,在一些海边等地建一些别墅我想还是有市场的。当我的想法刚冒出来,很快就有不少的当地开发商通过我的亲戚找到我,要想和我联系合作开发之事,他们都声称有地、有项目。他们以为我是大连来的房地产开发商,一定是很有势力当然也是有资金的大家,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实正相反。后来我体会到,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谁投入谁入套子,谁就会被套。我曾在其后与张哲去过河北风景秀丽的地方看到的也是冷清、没有人气感觉很凄凉心里就有些感慨。大家都知道,在1992-1993年度正是国家调控、收紧银根的经济调整期,举国上下都在为经济困难重重、资金紧张而不安。谁有钱谁就是大爷。而我却在此时口袋里没有几个大钱,却让人感觉我很有钱了,在到处找项目,几乎每天都沉醉于酒桌之上,与这个谈、赴那个请的,这当中有政府部门的,但更多的还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整天被人奉若神明、被人灌的晕头转向。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