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背书包?
“谁背书包?”这个问题提出多年了,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会这样呢?
照理说,童谣中就有“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这是天经地义的。可眼下,许多小儿郎上学读书,自己不背书包,书包则由“老书僮”代劳。
为什么会这样?细究一下,涉及的面很广。
从现实的角度讲,书包太重了,小学生背不动。
有数据表明:三年级女生书包平均重5KG,男生往往会更重一些。因为男生,不善于整理,不管有用、没用都往书包一塞。年级高,书包自然会更重。极端的情况如:一位家长所说“我们的孩子才二年级,书包已经要快40斤了,我们不帮她背,您来背?”
那书包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有调查资料表明:一个书包 =
8门课的书本 每门课配套的习题册 4本笔记本 3本课外书 水杯 文具袋
手工包。这还不包括“美术课”用的美术专用包、音乐课用的“口风琴”等乐器、体育课要用的“跳绳”,以及“抽拉纸”之类生活必用物品。
另外,还有许多小学生,同时有两三只书包,学校用一只,兴趣班换一只,若兴趣班有好几个,书包会更多。
当然,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发布以后,校外培训之风刹住了,两三只书包的现象没有了。“减负”的核心,应该减掉无意义的负担。上学用的书包重量,减轻了一些,但依旧太重。因为有研究的资料显示,孩子的负重最好不超过身体的10%。若按这个标准,现在小学生的书包依旧超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共同抓好“小学生背书包上学”这项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
首先,应该教育小学生,书包应该自己背,不能让父母背。
俗话曰:“庄稼养根,育人养心。”上学读书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得自己去独立完成这个过程,不能让父母、长辈代劳。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不能事事帮孩子做。同理,更不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劳。学校要把“小学生背书包上学”,作为培养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劳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落实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评价制度。
其次,要减轻书包的重量。
这个事情,学校应该统筹规划。对各年级学生,每天必带物品的重量,要作出科学且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要让小学生知晓,要让家长(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明白。
第三,少先队组织要发挥作用,大力做好宣传和监督。积极开展“管理好自己书包物品、为书包减负”的活动,让“小学生背书包上学”,切切实实地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小学生背书包上学,还应该成为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学生背书包上学,应该列入文明城乡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全社会重视教育,决不能是一句空话;不能是粗线条,应该落到实处、细处。
与此同时,要照顾好弱势群体。特别是有残疾的学生和个别生病的学生。
书包事小,影响不小。“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教育中,决不能被细节击败。要让小学生健康地茁壮成长,“自己背书包上学”是小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