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础教育国际合作”

标签:
教育基础教育国际合作 |
分类: 教育教学 |
“基础教育国际合作”,是教育界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做好这两件事,一定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一定要回眸历史,总结新中国教育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一、“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前提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此基础上研究“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要点。
首先,要在理解和坚守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及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学校的校长要理解和坚守这点,学校的全体教师、所有的家长也要理解与坚守。
国际合作就是要在这一基础上,学习他国教育的长处,认识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隔阂与摩擦,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素养,保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基础教育。重点突破学生与他国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在比较、继承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凸显,并注意将国际教育和本国教育的精华有机结合。
国际合作就要发挥公办学校的引领作用。特别要提高以“学生的国际理解力、沟通及交流能力”等为核心的国际理解素养。通过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学生在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方面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担当的精神。
第二、“基础教育国际合作”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在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过程中,绝不能重犯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照搬照抄“苏联教育模式”的偏向,更不能单纯成为国外院校的招生代理。
不可否认,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凯洛夫教育学,为制定建国初期的中国教育政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凯洛夫教育学成为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界的圣经。
但也要“一分为二”地清醒地看到在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时,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出现了程式化、模式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这是我们在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决决不容忽视的。
“基础教育国际合作”,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是核心。基础教育的学校要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学改革,弥补本土教育之短板,实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同时,要处理好引进课程与统编课程的关系,国家规定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绝不可少。对于引进的课程,一定要要强调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重内涵,轻形式。
“基础教育国际合作”,还应包括所有挂名为“外国语学校”、“外语实验学校”在内。特别要制止利用“外国语学校”、“外语实验学校”打擦边球。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打好基础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搞国际合作,一定要按国家有关的法律执行审批的程序,批准后才能开展国际合作。即使是获得批准的学校,也应该分清基础教育段,与高中教育段的不同。决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基础教育国际合作”,教师的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定要严格把关。对引进外籍教师更要慎重。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生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