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纪念
(2023-08-26 07:30:39)分类: 散文 |
迟到的纪念
张存平
雨沙沙沙沙地落着。在这个雨天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
天是青灰色的,迷迷蒙蒙。我在想着我的李文义老师。
李老师去世已有五个年头了。早就想写一点纪念李老师的文字,然而,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要写的太多了,我不知该从何处写起。我上过的学可谓不少,小学,初中,高中,雁北卫校,中央党校,我经过了好多老师。但要说给我关爱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数李文义老师。
李老师的教龄不算太长。新家园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尚希庄小学当民办教师,转正后到过王坪、赵麻寨、路庄村小学任教,约有十几年。后,调县教育局;再后,调县人大,彻底转了行。这以后,先后任新家园乡人大主席,环保局副局长,直至五十五岁退居二线。李老师的人生轨迹大抵是这样。
李老师是从三年级开始教我的。那时候,李老师刚刚高中毕业回村。三年级分甲乙两班。甲班的班主任是校长王孝成的妻子马月英,他们都是下放下来的。马老师教学、管理很有经验,教的很好,村干部和有点头面人家的孩子都往甲班挤。王校长和马老师有一个女儿王艳梅也在马老师的班。而乙班则不然了,从一年级起,班主任换了五、六个,本村的郝秀莲老师,北京知青胡传丽老师,罗连铭老师,到村干部二愣的女人殷月莲代课的时候,这个班彻底放了羊,十几个女生被打的只剩下了一个,我们班成了头疼班,老大难,哪个老师也不愿教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主动请缨,当了我们的班主任。
当时李老师也就是十八九岁的样子。年轻,英俊,硬气。他教语文。因为是本村人,好多同学和他要么是本家,要么就沾点亲,带点故。一上课,几个捣蛋惯了的学生又向往常一样开始捣蛋了。李老师一看,二话不说,拿起教鞭就下了手,打得几个捣蛋货鬼哭狼嚎。一下子,就把学生镇住了。一次,和李老师同院的补应同学见李老师的教鞭裂了口,便自告奋勇,让在西山拉煤的父亲在山上砍了一根圪料椿,打磨得光滑应手,交给了李老师,受到了李老师的表扬。这可好,补应膨胀了,上课时交头接耳,摇头晃脑。李老师警告了几次,不一会儿,又犯了。李老师抓起教鞭,按住他就是一顿饱揍,边打边说:你今天给了新教鞭,先让你尝尝新教鞭的滋味!……按说老师是不能打学生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挨了老师的打,不但不怪罪,反而见到李老师,远远的就喊上了:平平(李老师的小名),那狗日的交给你了,不听话就狠狠给咱打,要不就灰得上房揭瓦了,长大了,还不得断丰四、甲子儿!——丰四、甲子儿曾是我们村的两个讨吃要饭的。
这应该是李老师的纪律整顿。渐渐地,乙班的课堂秩序好了,很快跃居全校第一。校长和老师看我们班的眼光也变了。
李老师的语文课讲得好,很条理,很清晰。我们都爱听他的课。有时候,邻村的老师也来旁听。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他最早在我们班推行了早晚自习。早晚自习的时候,我们都拿着自制的小油灯,做作业,背课文。每天的自习课,李老师都陪着我们。他拉一把椅子,在讲台上看书。李老师教语文,最基本的一条是背诵。每上过一篇课文,李老师就让我们背诵,背不会不让回家,接着背。在教学上,李老师是个有心人。看到报纸上登载了好文章,李老师就工工整整地抄在黑板上,让我们抄,背。记得从各种报纸上抄过的文章有《春景无限好》,《井冈山颂》,《迎春曲》,《报春的红梅》,《红卫兵战旗颂》……那年代的语文课本也确实简陋,除了语录,还是语录。背诵的这些文章,词藻还是华美的,对我们写作文很有帮助。作文首先要把句子拉通,这是李老师一直强调的。一次,用“是……也是……”造句。大山子同学造出了“是男人也是女人”的句子。李老师看了,详细地把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的语法给我们讲了一遍。最后说:是男人也是女人,那不是二异子吗?从此,我们给大山子起了个绰号:二异子。经李老师多次责骂,我们才不再叫了。
李老师最看重我们写作文。每出一道作文题目,他都根据学过的内容,反复斟酌。如《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的父亲》,《我们的学校》,《忆苦思甜有感》,《记一件难忘的事》……他要求我们写作文要学会“傍树砍”,要仔细审题,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判作文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都用红笔在字下划上圆圈,李老师给我们写作文批语,有时候写的比我们的作文还长。写得不好的,李老师会毫不客气地批上“狗屁不通”四个大字;写得好的,李老师会在课堂上朗读,点评。经过李老师的拨疗,我们班的作文成绩在全公社也是有名的。
我们上学的年代,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点知识,李老师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籍。他在教室专门设置了一个读书角,让有课外书的同学都贡献出来,交流着看。好像李老师自己订了《红小兵》杂志,每月一期,摆在那里供我们阅读。李老师早晚上自习的时候,还给我们读小说。现在想来,他给我们读过的小说有《故乡》,《祝福》,《党费》,《黎明的河边》,《欧阳海之歌》……读的时候,李老师声情并茂,把我们的心带得远远的。“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李老师念过的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一直记着。
李老师教我们写仿,也就是练书法。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书法这个词。先是描红,然后临摹字帖。横竖撇捺,点折弯钩,一笔一划。我临的字帖是楷书“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谁写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学了一年多。现在我能写几下毛笔字,完全得益于那时候李老师给我们打下的基础。
李老师指导我们出墙报。墙报就设在教室的北墙上,每月一换。墙报的内容有同学们的书法作品,有写得好的作文,有好人好事登记,有图画作品。当时正是“批林批孔”如火如荼的时候,我画了孔子被围陈蔡之间绝粮断食的狼狈故事,极尽夸张丑化,有十几幅,李老师让贴在墙报上,引起了全校轰动。其他班的老师学生都组织观看过。
为了让我们把字写得好一点,李老师收集回县城学校一些学生的作业本,让我们看。那些作业本上的作业,确实写得非常工整规范,比我们强。……
乙班的学习成绩上去了。而甲班,自校长和马月英老师调走后,很快就成了一个滥摊子。恢复高考后全村就我们乙班的同学考上了学校,甲班摸了个光板。村里人都说:平平那孩子教得好,给咱村培养了人才,也为咱村争了光!一位曾经在公社医院当医生的家长见了李老师,多次后悔不已地说道,不该把儿子硬是走后门从乙班调到甲班……
李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回报,就是全村老百姓的口碑。李老师的付出是无私的。在他的身上,总是有一股正气,或者叫师魂,既体现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更赓续了良好的师风师德。他耿直,热情,不怕得罪人,大而言之,是对神圣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往小里说,是对得起村里的父老乡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在荒漠年代里,他是一支真正燃烧的红烛,把全部的光热照到了我们的心里,这种光热,直到现在还温暖着我们。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李老师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我虽然也调皮捣蛋,没少挨李老师的教鞭,但学习成绩不错,李老师始终对我关爱有加,或者叫很看得起我:大班长是我,年年的三好学生是我,还有意识地锻炼我在班学生会和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话,这对我参加工作以后的成长进步很有帮助。我的爱好文学,也是得益于李老师的影响和引导。李老师好看小说,我也学着看,慢慢就看进去了。有时候,李老师把他看过的书借给我看,还让我写出读后感,当作作业交他批阅。那时候,我似乎把村里面能够见到的小说都看遍了,记忆深刻的有《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苦菜花》,《草原烽火》,《三国演义》,《水浒传》,《红岩》,《草原新牧民》……我很早就开始买书了,记得在本村供销社,购买过《征途》;在新家园村供销社,购买过《永路和他的小叫驴》;在路庄村供销社,购买过《敌后武工队》,这部书,李老师还和我借着看过。是四年级的下半学期,李老师从县里培训学习回来,带回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绿色塑料封皮,语录本大小,一天放学的时候,李老师叫住我,说:这本成语词典你拿着看吧,要多背,这对你写作文是有好处的——我慌慌接在手中,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本词典我随身带了很多年,后来搬了几次家,就找不到了。记得词典的扉页上,还有李老师的钢笔签名……要想写好作文,不读书是不行的,要多读多写多观察……李老师的话,似乎现在还响在我的耳边。那时候,李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诵……
在我人生的觉醒阶段,能够遇到李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
李老师的毛笔字写的好。对村里人来说,过大年贴对子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大事。春节时,全村家家户户街门上大红的春联透着喜气,烘托着浓浓的年味,如同一次书法展览,是春节的一大景观。每年春节临近,很多与李老师挨近的人都找他写,那几天,李老师的办公室铺得满满的都是春联,人们进进出出,有的墨迹未干就被卷走了。能得到李老师写的春联,是一种荣耀。我也终于鼓起勇气请李老师写了。轮到我的时候,李老师很认真地膏了笔,刷刷刷地一口气给我写了十几幅。那一年,我家贴上了李老师写的春联,真是蓬荜生辉,这让我炫耀了很长时间,也得意了很长时间。
村里有正月请人的习俗。应该也是四年级的时候。正月的一天,母亲对我说:咱们请请你李老师吧!你老师对你好,看得起你,让他来咱家坐坐……我心里忐忑,说:不一定能请动。母亲说:你和你二姐相跟上请去,你二姐和他们家熟惯。于是,我叫上二姐去请了。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也算是小小的谢师宴吧——后来听说,我的邀请,也让李老师很感念。
当时的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升初中后,甲乙两班合并,李老师转教数学,也不再当班主任。然而,我还是班长。那一年,县里通过考试把一批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李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一天下课后,李老师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李老师笑着,问了我一些班里面的情况,又问了我一些学习上的事情,突然说道:我要调走了,到王坪小学去当老师……刹那间,我愣在了那里。又听李老师说:你要好好学习,改掉你那粗心大意的毛病,不要尽是顽皮捣蛋……李老师后来又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不知道是如何走出了李老师办公室的,只记得下一节的课我没有上,一个人坐在校园东面的土板墙下,悄悄流了好长时间眼泪……
李老师调走后,因为我玩弓箭,射在了当时的班主任身上,他立即就召开学生大会,撤了我大班长的职务,并让村支书的儿子接替了我。其实,这位老师一直就有这个想法,只因我是全班学生一致推选的,又因我是李老师的“红人”,更慑于李老师“天王老子”也不怕的秉性脾气,所以一直没敢动我。李老师一调走,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位老师的目的,也无非不过是秋后和大队用粗粮调换点谷黍,夏天和队里要点瓜菜之类——在那个年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影响不好,此后我们班的班风很快就衰落下去了——为人师者,可不慎欤!
我想念我的李老师。
那时候,我们的作业本是买上“大板纸”自己裁开订成的。供销社里的“大板纸”经常脱销。就在李老师调走的那年的冬天,听同学们说王坪村供销社卖“大板纸”,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便步行到王坪村去购买。王坪村坐落在西山坡上,距我们村有十几里。大雪刚过,漫野皆白。我一步一拔地来到王坪村。待找到供销社,买了纸,已是中午。李老师离开我们在这里教书两个多月了,我想见见他。可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找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王坪小学。我想进去,但已经过午了,想李老师正在休息,肯定还得管我吃饭,便止住了脚步。我抱着“大板纸”,在学校门前定定地站了好久。返回的途中,我迷路了。只好向着村庄的方向,穿越满是积雪的田地,走了回去……这件事,我一直没向李老师说起过。
李老师是个酷爱学习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给我们上自习,还是在他的宿舍里,总是有书籍陪伴着他。他参加过一九七三年的高考,回来后很高兴,他自己也认为能考上,谁料想那一年遇到了“白卷先生”张铁生,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然而,李老师尽可能地不放过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为教好我们的数学,他让他的同学、数学比较好的李连锁和他住在一个宿舍,一有时间,就相互切磋。
李老师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可以说,李老师干一行爱一行,有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他的办公室,我曾经看过他的备课教案,除提纲、要点外,每一课都列有详细的关联知识,而且书写得工工整整,清爽悦目。
李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他热情,正直,豪爽,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常常直道而行,这是让我深深钦佩的。
李老师的目光,始终都在关注着我。我考上雁北卫校后,还和李老师通过几封信。到我参加工作,李老师一家也进了城。每年正月,李老师和师母姜立平老师都要把我叫到家里,李老师为我解疑释惑,指点迷津,我和李老师把酒忆往,共话当年。李老师经常对我说:我走过的弯路,你尽量不要再走……那些年,李老师关心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工作,还关心我的婚姻。二零零八年我车祸住院,李老师多次探望……这一切,我都铭刻在心里。呜呼,我怎么也想不到李老师会突然去世,他才刚刚六十岁啊!姜老师失去了亲爱的爱人,东东、亚妮失去了敬爱的爸爸,我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我的悲痛实在是难以言说!李老师不在了吗?几年来,我常常觉得李老师他还活着,也许有一天在街上又会遇到,又会热情地对我说:走,回家去,喝点酒,坐坐……但不可能了,李老师确实去世了,时间是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二日。
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
往事历历。李老师对我的恩情,山高水长。在我的心目中,李文义这三个字是一盏光焰无限的灯火,此生此世,将永远在我的心中闪耀。
雨还在绵绵地落着,微茫间,我仿佛又看到了远方遥遥的亮光。唉,一声长叹,就写到这里吧,谨以此文作为一瓣心香,敬献于李老师的在天之灵。——我能及格吗?
我的怀念无边无际……
2018年4月28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