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特约文章:《神,一直在那!——从40岁的云门看4岁的歆舞界》

标签:
史晶歆活着就好双城舞蹈剧场当代舞 |
分类: 歆舞界-文章研究库 |
——从40岁的云门看4岁的歆舞界
文章 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3年4月1日
感谢中国艺术报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歆舞界全体成员
2013年2月28日,与友人走进国家大剧院,继2004年在广州现场观看了《水月》之后,再一次近距离的感受云门舞集的作品,让自己安静下来,走进《九歌》里创造的剧场祭奠与心灵的安抚。
对于神的态度,即对艺术的态度
林怀民在《九歌》的介绍中写到:“众生必须无止境地祭拜,是因为神,从未降临,众生的苦难只能由众生自我救赎”。这是一位长者对在1993年创作这个作品时对生命的感悟;此时,作为与林老师身处不同年代与地理位置上有着微妙之处的我却感触到自己的体悟:“神,一直在那!”只是我们要去发现、感受并唤醒她!东方的神,也许就是西方人心中的上帝,在我们无助时可以像灯塔那样给予指引,在自我救赎的同时给予光亮的慰藉。每一个新作品的创作,都是接近真实的自我,都是我们向心中之神虔诚献舞的重要时刻!而那个心中之神的“在与不在,也神秘地推进并引导着我们的前进”!因为我们相信它的存在。
从1973年建立的云门反思2009年出生的歆舞界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微历史与长期建构的传统,目前66岁的林怀民于1973年建立云门,名字来自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中国人常说名如其人,云门的定位也随着它的名字保留延续着,他们的舞作多由传统文化取材,以现代的观点,独特的形式呈现。80后的我于2009年初建立“歆舞界”,“歆”来自我的名字,是父母给予之意,也可视为对自我本体的肯定与选取;“舞界”是对领域和范围的界定。歆舞界的定位是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力求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向过去、现在、未来取材,探寻身体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的多元性。团员来自毕业于各个艺术院校的年轻创作者及独立艺术家,共同拥有对当代艺术执着的追求,秉持真实表达的价值观坚持创作,在一次次的表达中挖掘个体生命对自我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反思。“歆舞界”的艺术家们一同创作了《NOTHING IS REAL》、《BOW》、《身体博物馆之人类动物园》、《活着就好》、《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面具的世界》、《圆明园》、《空城》、《记忆-时间-碎片》等一系列先锋作品。
“歆舞界”从第一层面可以理解为当代年轻人对自我表达与认同的渴望,因此我们选用极强的个人元素的信息为团队取名与定位;同样也可谐音解读为“心无界”,是一种被渴望的境界,舞者的纯真之心,观众的爱美之心,会在一个舞蹈作品的发生与结束时达到彼此的交融与理解,打破身体的界限,找寻灵魂的和谐之美!
从1993年创作的生命祭奠《九歌》到2011年探寻自我信仰的《霞谐帛瓦》
1993年被创造出的《九歌》,在今日看来依然胆大与新颖,新颖不在手段,而是虔诚跳舞的心。每个创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母题——就是那种被莫名吸引,想不断深挖一个主题的冲动。林怀民在介绍中写到他对祭奠一直有极大的兴趣,《薪传》、《生民》、《焚松》都具有祭奠的风味。而《九歌》则是透过古代祭奠的形式建造当代的剧场祭奠,是这一系列中最重要的代表。
用《九歌》反观自己近期的创作,对信仰的质疑与找寻似乎是我这个生命阶段的创作母题,作品始于2009年6月的西藏,始于一个单纯而强烈的质疑:“我的信仰是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人不太爱质问自己又小心避开的问题,但我就是在那一刻,在西藏纳木错的湖水边被深深的开启了。整个创作的过程一直持续了3年整,最后体验结束于2011年9月的纽约,我在开始质疑后经历了迷惑、觉醒、到达与回归;创作期间漂泊经尼泊尔、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伦敦、柬埔寨、丹麦、荷兰。每每进入一个寺庙、神社或者教堂,内心都觉得平静与喜悦。最终,这部以信仰为主题的当代舞作品《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完成,舞蹈完成的那一刻,内心平静如水!
1973年的云门舞集到2013年的台湾品牌
一个舞团如何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品牌,我想云门给了我们可以实现这个念头的动力与方向,当然这里面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与民间力量的不断关注,云门也无法做到这一步,而前日无意翻起3月的《舞蹈》杂志时,发现的一个大新闻更加印证了此次的感触:“云门舞集获得巨额奖励”,1月中旬,由中国台湾文化部组织的“台湾品牌团队计划”奖助名单公布,云门舞集等五个团队总共获得一亿元台币奖励。其中奖助金额最高者为云门舞集,着四千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830余万元),相当于云门2013年度预算的20%。这是中国台湾文化部门首次尝试“台湾品牌”计划,由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特别争取预算,用以补助“能拓展台湾文化品牌形象”的团队,并以此希望“台湾品牌”团队能因此拓展过去“不敢开拓”的部分,同时增强募款及行政推广。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实,希望“台湾品牌”团队能因此拓展过去“不敢开拓”的部分,这个观点很棒!我们如果等一个团队和艺术家已经接近成功时再慷慨的伸出援手,那时就已经晚了------
这几日读到一篇好文,标题是《文明大国的条件》,其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文化教养是更重要的人类发展之路,这包括心性气质的陶冶,文化艺术的普及化与民主化,教育的现代化等等。期待在新的十年里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而我们的舞蹈艺术也从自我欣赏慢慢将香味散发到各个公共空间与更多的人分享,而我和歆舞界作为年轻的创作者和团队,我们也将把这场身体文化的苦旅进行到底。
一个4岁的孩子要快快成长,快乐成长,坚持成长,这是一个舞团的宿命,身体会老去,舞者会散去,但心中的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