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舞蹈-特约文章:《从歆舞界上海展演看当代舞蹈的艺术推广与商业买单》

标签:
史晶歆文化上海舞蹈活着就好舞蹈剧场 |
分类: 歆舞界-文章研究库 |
《从歆舞界上海展演看当代舞蹈的艺术推广与商业买单》
本文发表于《上海舞蹈》2013年第三期
感谢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歆舞界全体成员
歆舞界继2012年5月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展出当代舞专场《觉》之后,很高兴在2013年初带着最新创作的舞蹈剧场作品《活着就好》再次回到上海,与更多的观众分享这个关于上海、爱与希望的故事。此次上海之行感触很深,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固执和任性的一面,记得刚开始创作《活着就好》这个关于上海城市变迁的作品时,就明确了一定要把它带回上海和家乡的观众们分享;很幸运此次受到上海戏剧学院-冬季学院的邀请,并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剧场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最初的想法得以实现。这部作品是我建立歆舞界艺术实验室以来对舞蹈剧场的初次尝试与探索,也是不断实践歆舞界建立的基本理念与艺术定位,即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力求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向过去、现在、未来取材,探寻身体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的多元性。
舞蹈剧场的创作在中国还未成熟,而中国观众对这门艺术样式的接受程度也是未知的,此次演出后也使我对舞蹈剧场在中国的推广有了新的思考。
一、当代舞蹈的受众定位是什么,即给谁看?此次展演在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平台上呈现,一共进行了3场公益展演:第一场在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艺术院校联合承办的冬季学院展出,面对的是世界级别的高水准的观众群;2、后两场是在小伙伴剧场演出,面对的是上海最普通的大众观众群,来自各个街道小区的市民,带着自己的孩子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剧场。从演出的剧场氛围到观演谈交流,之间的强烈反差往往会让我们在精英艺术与普罗大众间徘徊犹豫,但正是这种差异反倒明确了我的答案,即我们应该“脚踏两只船前行”,在不断深入参加艺术节性质的精英艺术的同时,也要更大程度的面对大众的展开公益展演与推广,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新的不同的舞蹈作品,而非只是在电视里看到的舞蹈,应该打破舞蹈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带给普遍大众的误解,以为舞蹈就是“那样的”!大众对当代舞蹈的接受与理解的潜力往往超出我们想当然的常规理解,作品真诚与否,他们心中十分明了。而以公益性质推行低价票邀请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便成为推进这个愿望的重要元素。

歆舞界艺术总监:史晶歆(上海观演谈现场记录),摄影:石润
二、关于艺术团队的基本维持与未来发展
既然决定了要不断给大众展出新的舞蹈作品,那么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一个团队如何可以做到不断推出新作品并持续在公众展出,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者说的更直接些,一个团队如何活下去并活的精彩?!记得最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听关于法国舞蹈发展的讲座时,法国文化部舞蹈处负责人的一番话令人感触,他提到:“他们的使命是让艺术家可以有机会创作并展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公民可以欣赏到舞蹈!”所以他们建立良好的机制对艺术家进行良性的可循环的经费资助,维持和鼓励他们的艺术创作;同时还补助剧场来推行低价票。可见,一门艺术想要良性的发展,来自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资助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径,毕竟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基金会可以公开资助独立艺术家与艺术团队。在没有经费的资助下,很多矛盾也一直在那里:1、票价怎么定,即舞蹈的产品怎么卖?定高了,没有人买票;定低了,剧场和团队都无法生存。2、创作团队和剧场的基本运营谁来支持?即往哪发展?一个作品的创作和展出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和支撑才得以实现,而不断的发展继续产出作品就更离不开来自外界的资助,因为有一个我们舞蹈人都明确却又都不堪启齿的现状就是:舞蹈,不好卖,即没有很多人愿意为舞蹈买单,大家更愿意去商场购物或者看一场轻松的电影大片。面对这样艰难的现状,舞蹈人确实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去打破这个魔咒;而作为年轻的创作者,反观自己的经历,又觉得年少轻狂的我是如此幸运,此次上海公益展演之行得以实现并获得很好的反馈与口碑,离不开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剧场慷慨的提供剧场和技术支持,支持我们年轻团队,给予我们展出作品的空间,这是推出一个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每每和朋友们谈起歆舞界近期的创作时,大家都会忍不住的问问我们的资金来源,我也会诚实的交代此刻我们的运营状态,独立性是我们此刻最宝贵的,虽然伴随着艰苦同行,因为独立创作、独立制作,意味着没有外界资金的投入去维持一个团队的基本运作,但宝贵的是我们拥有创作上的绝对自由。记得我在工作的邮件组组中曾与我的战友们戏说:只要我这个人民教师微博的工资还能维持歆舞界做一个作品,一次展演,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几日读到一篇好文,标题是《文明大国的条件》,其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文化教养是更重要的人类发展之路,这包括心性气质的陶冶,文化艺术的普及化与民主化,教育的现代化等等。期待在新的十年里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而我们的舞蹈艺术也从自我欣赏慢慢将香味散发到各个公共空间与更多的人分享,而我和歆舞界作为年轻的创作者和团队,我们也将把这场身体文化的苦旅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