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2013-04-01 14:35:33)
标签:

编舞

史晶歆

舞蹈剧场

正乙祠

首次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谢谢宋敏芝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歆舞界全体成员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觉、白、梵》演出精选,摄影 刘海栋
 
 

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

——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的意境与多元

 

作者:宋敏芝(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章发表于:《舞蹈》2013年3月(总第379期) 

 

由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出品的当代舞作品《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作为正乙祠第三届“岁月添香”演出季的邀请展演剧目,于20121230日、31日晚在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古戏楼上演。这是一场与以往都不一样的“献舞”,剧场本身为作品带来了更丰富的内涵,而站在一年中最后两次昼夜交替的节点上思索信仰,则比以往更具期待新生的意味。

历时三年而成的《霞谐帛瓦》是歆舞界艺术总监、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史晶歆对内心信仰的追问:作为一个人,更作为一个舞者,的信仰是什么?作品构思源自在西藏考察的反思与感悟,成熟于游走亚洲各国的旅程中对生命和信仰的求索,最终,她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那虔诚美好的诗句中找到了答案:舞者,是以身为祭、以舞为祭,愉悦神灵。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觉、白、梵》演出精选,摄影 刘海栋
 
 

作为首个在正乙祠戏楼演出的舞蹈作品,《霞谐帛瓦》充分利用了戏楼特有的空间结构,编导史晶歆对作品的原有结构进行了调整,使作品与空间环境构更融合统一。正乙祠内颇有历史感的雕栏玉砌,加上三百年来的艺术渲染与流光沉淀,仅仅置身其中仿佛就能隐隐听到从遥远时空传来的绕梁余音;可以说,正乙祠戏楼本身就是这一版本最大的亮点。正乙祠改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北京唯一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被誉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然而,正乙祠毕竟是座戏楼,空间布局和灯光装置都是基于戏剧戏曲的表演需要来进行设计,这就决定了《霞谐帛瓦》的主创团队必须根据作品意境和现有条件进行调整。从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正乙祠版《霞谐帛瓦》比以往的版本更胜一筹,剧场中的各元素配合更密切,整个作品更具意味。

  与戏剧戏曲在情节中表达共有之人性不同,《霞谐帛瓦》以肢体语言为主,融合环境空间、声音文本、影像、面具等不同媒介,表达个体对内心的探求。即便如此,戏台两边的对联在今晚却显得无比贴切: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观众在正乙祠中可以更近距离地凝望这些舞蹈的灵魂,看她从迷惘开始追寻,看她由挣扎到达平静,看她满足地将自己交在的手里……那些跟着舞者追寻的观众一定会在这五十分钟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本文以在国话先锋剧场上演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版《霞谐帛瓦:觉、白、梵》与正乙祠版本进行对比,主要从舞台调度和灯光设计两个角度来品析,望方家指教。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觉、白、梵》演出精选,摄影 刘海栋
 
 

舞台调度中的直线与圆

正乙祠戏楼是一座两层戏楼,剧场立体表现空间拉伸的同时,舞台空间却变狭小了。为了配合正乙祠的舞台结构,让作品更充分地与这独特的空间环境结合,史晶歆将演员的活动空间扩大到二层走道和天井,充分利用舞台前的花道以延伸舞台的表现空间;这与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向来的追求——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是一致的。“正乙祠这个空间本身很有味道,同时很有挑战性,”史晶歆笑道:“只是很多原来是直线的编排如今要改成斜线才能做到,很多原来斜线的调度又必须借助后场空间改为直线才行。”

在将斜线改为直线的调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觉》的开场部分。在青戏节版本中,红衣舞者的出场是由左后方向右前方斜线反复进退,而在正乙祠版中,红衣舞者伴着佛音碗的敲击声,在明灭切换的灯光中从舞台后场正面向观众缓缓走来,这种正面逼近的出场方式比斜线调度更具压迫感,更易于引导观众“入境”。

《霞谐帛瓦》中使用了许多圆的调度,有的给人以无尽反复的循环感,有的给人以徒劳无功的失落感,有的给人以欢乐圆满的喜悦感……这都是两个版本所共有的“圆”;而正乙祠版在《白》结束后的三人舞中增加了一段红衣舞者与白衣舞者的反向圆场步,用得非常精到而且漂亮:

红衣舞者戴着面具、手捧佛音碗在前场逆时针走圆场,白衣舞者手执念珠在后场顺时针走圆场,而黑衣舞者站在舞台稍后方正中缓慢地舞蹈,红白二人仿佛她心中的信仰追求和情感挣扎的具体体现,有如镜的两面,灵魂的两种朝向。她如同旁观者一样淡漠地看着内心的摇摆,然后缓缓地俯身跪拜,静坐于天地间。这时,泰戈尔的诗句响起,那正是她内心的归宿。

通过这两个设计巧妙且简洁干净的圆,我们直观地看到了人在面对高于个人生死得失的信仰时,心中难以避免的摇摆不定,然而,惟有跨出这种无尽的循环,放下执念,人才能找到最真的信仰,才能全身心地将自己交付给那个既没看见过脸,也没听见过声音,只听见过他从房前路上走过的轻蹑足音的“神”。仅仅用一个圆的调度、动与静的对比就将那无法言说的“悟”呈现于观众面前,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正乙祠演出精选,摄影:老靳
 
 

作为表情元素的布光

正乙祠版《霞谐帛瓦》的灯光设计首先以戏楼原有的灯光设备作为前提,戏楼的灯光装置与一般的舞蹈剧场有所不同,也不需要多重灯幕、流动灯架或者是多种灯光投影效果,所以在正式演出前,史晶歆与灯光师进行了细致的试光和沟通,尝试着利用现有的灯光装置调配出最接近完美的布光方案。

灯光作为空间的组成部分,向来在歆舞界-艺术实验室的作品中受到重视,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的灯光设计是歆舞界对多媒介融合课题的再一次探索:光不仅仅是作为照明或是烘托气氛的角色,更要参与到作品的主题表达中。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正乙祠演出精选,摄影:老靳
 
 

例如在《觉》中,红衣舞者在进退沉浮间选择了信仰,首次戴上那副代表着信仰、饰有骷髅的狰狞面具,这时,舞台上的灯光霎时由柔白转为暗红,配合着舞者妖异诡谲的舞蹈,呈现出一种似人非人、似魔非魔的景象。她在信仰中也没有找到心灵的宁静,于是她挣扎着扯下面具,执起念珠,对着面具重复多次辩经的动作后,她终于平静下来,重新虔敬地戴上那副面具;这时,后场灯光渐灭,人心也跟着舞台安静下来。

第二处用光精妙的地方是《白》的部分。可以说,整段《白》就是黑衣舞者追逐光的舞段:从黑衣舞者将佛音碗交给红衣舞者,红衣舞者敲着佛音隐入黑暗当中,黑衣舞者想要追逐佛音,世界却顿时光芒尽失;再次出现的时候,她茕茕独立于天地间那唯一的光点中,时而顶光独舞,时而在两侧柱光的照射中对影成三人……她一直在追寻那片随时消逝的光,却每每求而不得。这光是对她信仰的试炼,也是对她心灵的引航。

还有一处灯光设计十分巧妙的舞段。在《梵》的后半部分,三人于欢快的乐声中翩然起舞,忽然,全场灯光压暗,台上仅剩一道明亮的斜线光,似乎在时间的光河中遇见彼此,她们在呈斜线的光束上同步做着每个人的主题动作,仿佛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将来”在同一个时光中相遇。过往的自己扭头寻找未来的自己,而未来则报以和蔼包容的微笑……这种时空感完全靠一束光打造出来。试想,如果这时舞台上是明晃晃的一片,观众们还会有时间上的流动感和广袤的想象空间吗?

歆舞界评论(十五):宋敏芝《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信仰的抉择——品析歆舞界正乙祠版《霞谐帛瓦》

                                                       《霞谐帛瓦》正乙祠演出精选,摄影:老靳
 
 

整体来说,正乙祠版《霞谐帛瓦:觉、白、梵》因为演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特殊性,给2012年末的观众留下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思考题,站在又一个时间轮回节点上的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心灵深处的那一道光?整部作品的创作源自于编导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思考,这种通过不断地扪心自问,在舞蹈中寻找生命价值的创作是值得推赞的。正如一位观众在微博上分享她的感受:“@曼尘:舞蹈《霞谐帛瓦:觉、白、梵》: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何处?我很累……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魂魄的决绝。觉白梵。红黑白。三位年轻的舞者用肢体语言。把孤寂的我领进了信仰的圣殿。我虔诚的顶礼膜拜。喇嘛的诵经声和红色的袍襟。让我心静如水。”然而作品在细节上,有的片段加载元素过多,未达到歆舞界对表演艺术多元性的追求,反而造成了观众审美接受上的杂乱感。简洁精到的元素对话或许更切合“追寻信仰”这一主题。希望在新的一个时间轮回中,能有更多的当代舞蹈作品走出自我设限的剧场空间,尝试不同空间环境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给观众、给舞蹈艺术带来更多新的刺激。

极具张力和顿挫的肢体语言,巧妙的舞台调度,精彩的灯光明灭,简洁的红黑白用色,丰富的乐音与人声,《霞谐帛瓦》做到了让各种媒介在剧场中对话、融合,各自独立地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追寻信仰。在这万物周而复始循环的又一次末尾、也是又一次开始的今夜,让我们澄心静坐于正乙祠,来一个灵魂的驱车旅行,寻找那朵静静绽放的蓝莲花,探访心灵中那永久的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