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专访(四):张进《从“内心深处”走向“生活视野”——看歆舞界的创作蜕变》

(2013-02-19 11:52:29)
标签:

舞蹈剧场

活着就好

史晶歆

编导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从“内心深处”走向“生活视野”——看歆舞界的创作蜕变,作者:张进

谢谢张进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歆舞界全体成员
歆舞界专访(四):张进《从“内心深处”走向“生活视野”——看歆舞界的创作蜕变》

                                                               摄影:刘海栋 

“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去排练的路上。”用这句话描述史晶歆的2012年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她的当代舞作品专场《觉》在上海音乐节完美落幕。收到2012北京现代舞周和青年戏剧节的邀请,她又在为新作《活着就好》奔波忙碌着,为7月底的演出做最后的准备。从《觉》到《活着就好》,从“形而上的自我找寻”到“具而实的生活样态”,歆舞界的创作日益多元。

(一)别出“歆”裁
似梦初《觉》   

  史晶歆的导师、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这样描述她:“晶歆就像一股旋风,从北京到纽约。”在史晶歆踏遍美国各大艺术高校和舞团汲取海量的灵感之后,她又像一股旋风将全新的个人创作理念带到国内,分别为北京和上海的观众呈现了一台名为《觉》的高水准专场演出。

《觉》由《Noting Is Real》和《霞谐帛瓦:觉、白、梵》这两个风格迥异,而都以“觉”为主题的当代舞作品构成。

担任《Noting Is Real表演的是她任教的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学生,他们既有舞蹈基础,又受过戏剧训练,不同于一般的舞蹈演员。史晶歆充分利用他们独特的表演张力,不仅让演员跳,更探索他们在演上的无限可能,充分张扬这部作品的艺术质感和意象。演员们在表演中反复问道我是谁?我在哪里?,高潮部分时演员们脱掉日常穿戴的鞋子、摆成一竖排之后赤脚自由而舞,仿佛时间定格,身体进入到觉(jiào的状态,心灵在半梦半醒之间得到全然的释放。

与这部带着浓厚美国百老汇风格的作品不同,《霞谐帛瓦:觉、白、梵》则展现出中国民间舞专业出身的史晶歆在驾驭中国文化题材方面的纯熟运用。《霞卸帛瓦:觉、白、梵》由史晶歆和两位中国舞演员共同演绎。三位舞者身穿红、黑、白三色系服装,先后上场后又拥抱齐舞,隐喻三个生命阶段——“觉、白、梵“从分离到完整,在对神灵的不断感悟中,得到灵魂的“觉(jué)”醒。为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史晶歆大量使用原汁原味的藏乐,独白,背景屏幕里若隐若现的是她在西藏一手拍摄的影像,这显示了史晶歆正在突破舞蹈的界限,努力寻找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歆舞界专访(四):张进《从“内心深处”走向“生活视野”——看歆舞界的创作蜕变》


(二)歆舞界 心无界

“突破”,“尝试”这些词汇似乎在史晶歆很小的时候就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史晶歆自幼接受中国传统舞蹈训练,随着慢慢长大,生活却单纯得只是跳舞,渐渐地,成为舞蹈家的梦想已经满足不了她。她决定学习编舞,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四年的学习中,她开始慢慢理解身体这种特殊的媒介,而身体语言也成为她表达的工具,但是中国舞在题材与风格上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表达的冲动,单纯的中国舞创作依然无法满足她创作的欲望,她渴望更自由的表达。就在这时,也许也是命运安排,史晶歆获得法国文化中心的全额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当代舞编舞中心学习当代舞的训练与编创,师从法国编舞大师与教育家苏珊-伯居。欧洲人文艺术气息的浸染使她如鱼儿游入大海,在浪漫的巴黎,她的世界之旅的第一站,史晶歆经历了从中国舞编导向当代舞创作的过渡。回国后,她决定与国内舞蹈界流行的各类舞蹈比赛、晚会、运动会等类型的创作说再见,于2009年创建了“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开始思考并尝试探索当代舞蹈剧场创作的多元性——除了纯肢体动作的作品,她更沉醉于不同媒介的跨界合作,与实验音乐、多媒体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

舞蹈评论家欧建平这样评价说:“她本可以舒适地驰骋在‘体制内’河流里,然而她更享受‘体制外’探寻的实验。”

    与各大现代舞团的定位不同,歆舞界作为一个独立创作团体一直坚持“实验室”定位。史晶歆作为艺术总监,吸引了大量对当代艺术执着追求的独立艺术家,他们抛掉心中的界限,经常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在一次次的身体表达中挖掘个体生命对心灵的反思。

这样的创作往往容易在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当《觉》在她的母校北京舞蹈学院公演之后,一位观众说:“都说2012来了,人们开始为诺亚方舟船票而焦、抓狂。相反,2011年的最后两天,史晶歆为心灵准备了一场跨年舞蹈专演。”

 歆舞界专访(四):张进《从“内心深处”走向“生活视野”——看歆舞界的创作蜕变》


(三)环境为布 身体为笔进行民生表达

“为心灵而舞蹈”,这是歆舞界创作中一以贯之的风格。7月份在北京现代周和青年戏剧节上即将上演的《活着就好》同样如此:史晶歆将本色出演,讲述出生在兰州的她和生活在上海的奶奶之间的情感故事,心与心的距离在悄悄变化……

这部多媒体舞剧将创新性地通过影像手法让观众关注到上海的城市变迁这一大背景,引导人们反思当下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性和情感的改变。

史晶歆坦言:“在她看来,去纽约之前,她理解的和一直在创作的“舞蹈剧场”是创作者极其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表达,并将其外化的艺术形式;不过纽约访学归来后,她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希望和并正在实践的“舞蹈剧场”是一个可以表达民生的空间和艺术形式。”

《活着就好》是歆舞界“城市”系列创作的第二个作品。史晶歆在美国放学期间,得到“环境戏剧”的创始人理查·谢克纳的指导,曾创造环境戏剧《面具的世界》。胡同里的大爷,买盗版碟的小商贩、生活压力所迫的年轻人、爱在邻里之间说闲话的大婶、摔倒了却无人愿扶的小姑娘等等,一个演员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生活中的众生百态就像万花筒一样被几位演员一一呈现。她说:“我选择了关于‘城市拆迁’的题材来创作《面具的世界》,将创作的视角放到今天的中国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聚焦到在大城市里生活的小人物。”

继《面具的世界》之后,《活着就好》将呈现怎样的市井生活和百姓故事呢,我们拭目以待。(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