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歆舞蹈作品舞蹈在别处《觉》与《路》

摄影:寇一凡
《觉》:生命的追问,精神的反驳
2012年5月,由青年编导史晶歆创编的当代舞《觉》应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邀,在中福会少年宫进行演出。该剧由《Noting Is
Real》和《霞谐帛瓦:觉、白、梵》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当代舞作品构成,《Nothing Is
Real》为美国舞蹈节国际编舞项目而创作的新作品,“那时我每天横穿杜克大学去排练厅上课,路经铁路、公路、树林,一个流浪汉坐在灼热的路口乞讨。一天,一首名为《Nothing
Is
Real》的曲子忽然灌入耳中,我恍然大悟,感觉这就是我要的——在虚空与真实中用身体对话在抽象的构图中拼贴出生命的碎片。”于是,《Nothing
Is Real》孕育而生:身穿黑、白、红三色棉质服的舞者,不断抽搐晃动着的身体,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如一幅用肢体动作拼贴出的抽象画抓住观众的视线;耳边想起不断被重复着的台词——“我是谁”、“我在哪里”——传递了活在当下的舞者们对生命最痛苦的呐喊和思考。《霞谐帛瓦:觉、白、梵》的灵感则源自藏传佛教采风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吉檀迦利》。“霞谐帛瓦”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献舞”,一名舞者,唯用身体的舞动去愉悦自己和神灵,以回报神所赐予自己的能舞动的身体和不断创作的灵感。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先后在舞台呈现,整台作品的构成中传统的元素来自古典舞“气韵生动”的身体语言、西藏佛教“统一完整”的精神源点、还有“面具”的表现形式,将其置放在由现代人对自我生命的质问、对精神信仰的追求等多方面构成的当代语境中,在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环境空间、戏剧表演、声音文本、实验影像、面具等不同媒介,构成了表演形式的多元性。
《路》:爱情即是冲突

摄影:刘海栋
继舞剧《觉》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演出获得各方的好评之后,歆舞界和史晶歆又将受邀参加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10周年的系列演出,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优秀舞者与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合作创作跨界清唱剧《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爱情即是冲突”。毫无疑问,跨界清唱剧《路》的创作围绕生与死、情与爱、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展开,主人公青伦的突然离世引起我们对生命的反思与珍惜,回望自己已经走过的生命之路,只觉匆匆,面对我们即将前行的人生之路,我们更应怀着虔诚的心态走下去。在诗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将由2名歌者共同演绎,分别代表身处精神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我们。舞者幻化为四季自然,代表着生命、力量、知识和时空;乐者的出现代表生命中不可预知的变化。演出将运用多媒介的手段进行表现,歌曲采用了中文、梵文、英文进行演唱;演员由歌者、舞者、乐者构成;整个舞台的效果将通过影像视频和简洁风格的舞台设计来呈现,更大程度的凸显歌者、舞者、乐者之间本体的对话;整部作品由歌唱、舞蹈、影像等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对话构成,共同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史晶歆:“舞”在当下

摄影:石头
无论是已获得好评的《觉》,还是正在加紧创作的《路》,编导史晶歆时刻在用她的作品,向观众传递着自己对舞蹈、对生命的追求、质疑和探索。2008年她成为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的导演;2009年创建了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揭开了当代舞蹈与多媒介融合尝试的序幕;
2005年和2006年分别连续2年获得法国文化中心的全额奖学金的资助赴法国巴黎师从法国编舞大师苏珊-伯居,从而改变了我创作的方向和选择,从中国舞编舞向当代舞编创的转型,让她有机会将中国的舞蹈语汇与欧洲当代舞的理念与技术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当代舞理念;受教于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理查-谢克纳经历,再次拓宽了她的思路,“环境舞蹈-戏剧”的创作成为她舞蹈探索的又一个方向。如果说,史晶歆的第一部当代舞作品《夜愿》强调的是个人体验在舞蹈中的表达;那么,之后的《圆明园》,则又慢慢转入关注现实题材;近期作品《面具的世界》甚至直接切入了社会热点,反映了“拆迁”这个在当代中国既敏感且激烈的社会问题;而《NOTHING
IS REAL》、《霞谐帛瓦:觉、白、梵》两部作品,也可视为她在寻找舞蹈语汇过程中的实验站台。
据悉,舞剧《觉》等作品还将参加下半年青年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系列演出。而史晶歆也用一台台的演出,传达她作为舞者的信念和坚持,觉醒和蜕变,以及对中国当代舞的一次次的探究和尝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