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演出报道(十四):凤凰网《向天问信仰 向地问民生》

标签:
舞蹈剧场活着就好歆舞界霞卸帛瓦:觉、白、梵艺术 |
分类: 歆舞界-新闻报道库 |

向天问信仰向地问民生
北京奥运会最年轻导演史晶歆新作将登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时间:2012年09月10日 15:22 来源:凤凰网
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这样描述史晶歆:“晶歆就像一股旋风,从北京到纽约。”2012年,完成学业的史晶歆又把这股旋风刮到了国内。从北京舞蹈学院黑匣子剧场的《觉》跨年专场演出,到5月3、4、5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再到8月24日北京现代舞周……国内各大先锋舞台中都能找到史晶歆的身影。此刻,她正在为9月18、19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紧张筹备,她将在本届戏剧节上奉献《霞谐帛瓦:觉、白、梵》和《活着就好》两部作品,一部表现了舞者形而上的自我找寻,一部展现了具而实的生活样态,史晶歆在前者找到了“信仰”,在后者刻画了“民生”,这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从两条路径执著追寻着史晶歆创办歆舞界为“心”起舞的创作理念。
《霞卸帛瓦:觉、白、梵》由史晶歆和两位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共同演绎。“霞卸帛瓦”在藏语里是“献舞”的意思。三位舞者身穿红、黑、白三色系服装,先后上场再拥抱齐舞,隐喻一个舞者的三个生命阶段——“觉、白、梵”从分离到完整的过程。
为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导演大量使用原汁原味的藏乐和独白,背景屏幕里若隐若现的是她在西藏一手拍摄的影像,史晶歆试图突破舞蹈的界限,努力寻找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史晶歆是得到美国戴维斯基金会“和平计划—走进西藏”项目的支持得到了进藏采风的机会。那时,一个疑问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我的信仰是什么?”终于,此行中她在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里找到了作为舞者的信仰——奉献舞蹈给她信仰的“神”,因为神赐予了舞者礼物——舞动的身体和创作的精神。整部作品讲述了一名舞者虔诚地用身体的舞动去愉悦自己和神灵,在一次次的开始与结束、分化与圆满之间体味生命的真诚的故事。
面对《霞卸帛瓦:觉、白、梵》这样一部抽象的作品,此前在一次优米网举办的讲座里,不少舞蹈爱好者向她提出自己的困惑:面对当代舞阳春白雪,普通观众只能望洋兴叹。史晶歆说:“舞蹈是抽象的,所以欣赏舞蹈靠你对肢体瞬间的造型和演员瞬间的表演的理解,传达给你什么它就是什么,没有对错,只是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那一刻是最真实的。”相信,届时如果现场有100个观众,他们将感受到100个舞动的生命和舞者心中的神明。
史晶歆并不算是高产舞蹈编导,但她强烈的创作张力使她涉猎的题材相当广泛,不仅有《霞卸帛瓦:觉、白、梵》这样“向内”的表达,而且广博的阅读与行走使她在处理历史和现实题材上拥有独到视角,她像记者一样“放眼”民生,用身体做笔,把剧场当画布,用剧场舞蹈的方式表达内心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活着就好》就是这样一部新作,将会令观众耳目一新。
“新”首先体现在创新性地使用双线索贯穿全剧。2011年1月史晶歆收到新加坡艺穗节的邀请,委约创作当代舞蹈剧场作品《阿嬷&阿娘》,史晶歆扮演自己的“奶奶”,作品讲述出生在兰州的她和生活在上海的奶奶之间的情感故事。故事本身隐含两条线索,一是大都市上海风雨变迁的历史线,一是祖孙之间亲情拉近的情感线。她在新加坡公演的第一版的基础上,又深入挖掘“感情线”,在全剧结尾“城市人”退出历史舞台后,奶奶和孙女有大量的旋转、穿衣和拥抱等动作,折射出祖孙之间的共鸣、换位思考和最终的心心相惜的心路历程。
“新”还体现在全新的剧场舞蹈形式。与传统舞剧中道具只是点缀和附属不同,场景设置是剧场舞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观看《活着就好》时,观众将不单感受到肢体语言,更将欣享一道剧场各元素拼贴起来的视觉和听觉盛宴。这里不仅有桌子、筷子、灯、扫帚等固定的生活场景;投影屏幕上同时展现着珍贵历史影像,电视机上播放着记录奶奶一天生活的视频,孙女在黑板上涂鸦着幼小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三位演员之间互相沟通与配合…… 这个声音、影像、舞蹈、图画组成的“场”,也将是对观众欣赏力的一种全新挑战。
这得益于史晶歆在美国期间的广泛涉猎和观摩。有一次她去观看Wooster Group的演出,十几个电子屏组成了一个高密度的影像空间,这对当时的史晶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并激发了她创作剧场舞蹈的灵感。
“新”是史晶歆创办“歆舞界”的一个宗旨。“突破”,“尝试”这些词汇似乎在史晶歆很小的时候就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史晶歆自幼接受中国传统舞蹈训练,随着慢慢长大,生活却单纯得只是跳舞,渐渐地,成为舞蹈家的梦想已经满足不了她。她决定学习编舞,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四年的学习中,她开始慢慢理解身体这种特殊的媒介,而身体语言也成为她表达的工具,但是中国舞在题材与风格上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表达的冲动,单纯的中国舞创作依然无法满足她创作的欲望,她渴望更自由的表达。就在这时,也许也是命运安排,史晶歆获得法国文化中心的全额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当代舞编舞中心学习当代舞的训练与编创,师从法国编舞大师与教育家苏珊-伯居。欧洲人文艺术气息的浸染使她如鱼儿游入大海,在浪漫的巴黎,她的世界之旅的第一站,史晶歆经历了从中国舞编导向当代舞创作的过渡。回国后,她决定与国内舞蹈界流行的各类舞蹈比赛、晚会、运动会等类型的创作说再见,于2009年创建了“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开始思考并尝试探索当代舞蹈剧场创作的多元性——除了纯肢体动作的作品,她更沉醉于不同媒介的跨界合作,与实验音乐、多媒体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
舞蹈评论家欧建平这样评价说:“她本可以舒适地驰骋在‘体制内’河流里,然而她更享受‘体制外’探寻的实验。”
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容易在观众中间引起共鸣。当《觉》在她的母校北京舞蹈学院公演之后,一位观众说:“都说2012来了,人们开始为诺亚方舟船票而焦、抓狂。相反,2011年的最后两天,史晶歆为心灵准备了一场跨年舞蹈专演。”
歆舞界将为北京青年戏剧节带来怎样的全新视听享受和心灵震撼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