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南方开讲 |
这些故事都是涂通今的儿子涂新华大哥亲口对我讲的。
艰苦的长征中,缺衣少食,战士们最容易患上的便是肠胃病,下肢溃烂。涂通今与其他卫生人员一起,在部队里宣传着卫生、防病知识,即便条件再艰苦,每个班也要背两个盆,一个洗脚,一个烧水。长时间长距离的征途,自认底子不错的涂通今也病倒了,劳累不堪、饥寒交迫的他发起了高烧,走不动路,首长看着迈不开脚步的涂通今,让他骑自己的马,可不好意思的涂通今只能勉强支撑着身体,拽着马尾巴昏昏沉沉的跟着走。
一百多里的路程要在一天的时间里走完,体弱掉队的人很多,战斗过后的大批伤员,也给了涂通今这些医务人员很大的压力。当时的救治条件现在根本无法想象,没有手术的条件,幸运的话,能找到一块门板勉强充当手术台,没有手术刀,只能用普通的剪刀来代替,没有绷带,只好把被子撕成条状当成绷带使用,无影灯也不用指望,一盏昏暗的油灯就是手术的照明用灯,消毒灭菌、抗感染的药物更是稀缺,难得一见。受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只能做一些诸如消毒、包扎、固定、止血、缝合、取子弹、取骨片这样的处置和小手术,至于断肢和内脏手术,根本没法做。涂通今救护过的伤员不计其数。现在看来,有不少同志由于没有得到手术和输血输液的机会,本可以得救的,却失去了生命。
湖南汝城延寿圩的一场恶战里,前有湘军堵截,后有粤军追击。急行军中,跟不上队伍的伤员被留在了战场上,涂通今忙着处置伤员,竟慢慢脱离了队伍。当处理完伤员,抬起头的他发现部队已然不知去向,他与十多个伤病员成了一支孤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不时传来的枪声催促着他们前进,劳累与饥饿都无法顾及,第三天的早上,清晨的雾气渐渐散去,涂通今远远的看到了一支队伍,走近后,他激动的与战友拥抱在了一起,这是红一军团的队伍。
抢渡赤水河,部队行进在满布荆棘的山路上,北风凛冽,刮得人睁不开眼睛,雨点像冰雹似的打到人身上,这一夜,不少战友葬身于悬崖之下,涂通今跟随着队伍艰难的前进着,忽然间,他一脚踩空,坠落的一刹那,他心里想,完了,这次怕是要死在这里了。急速的下坠中,一阵剧烈的撞击传来,他一下子晕了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才发现,是一棵悬崖上的老松救了他一命。他拼命的呼救,希望能有战友能听到他的呼喊声。终于,收容队听到了他的呼救,用连在一起的绑腿拉了上来,他成了一个沾满泥浆的血人。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的那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天际的时候,受伤没哭,差点死去都没哭的涂通今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他想起了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友,他们付出了一切,却没能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涂通今,1914年生,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人,医学博士,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护工,1932年10月考入江西苏区红军卫生学校,1933年毕业后任红九军团医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任延安和平医院主治医生。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松江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东线卫生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开辟东北解放区的作战行动和辽沈、平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1951年和另两位红军博士钱信忠、潘世征一起赴苏联留学。回国后,曾在解放军总医院帮助工作,先后历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副兵团职顾问。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tui荐阅读下面的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