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因自家住房问题向中央写检讨(组图)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南方开讲 |
南方开讲,我是王南方。今天和大家分享罗荣桓元帅严于律己的故事。
1947年7月,罗荣桓刚从莫斯科治病回国时,全家被安排在哈尔滨市区一幢楼房里住下来。这是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三层楼,设有豪华的舞厅、会客厅,考究的卧室、洗漱间等,这原是帝俄占领时期一位官僚的别墅。他们全家只有4口人,自然用不了这么多房子,更何况在战争年代,罗荣桓历来是随遇而安。在井冈山上,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中央根据地内的祠堂、庙宇、草棚、茅舍,长征路上藏民的牛屎房,陕北的窑洞,沂蒙山的庄稼院,他都住过。过惯了艰苦生活的罗荣桓几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另找一处房子,提议将这幢楼房挪作公用。一次,他们到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于是罗荣桓就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以为罗荣桓是玩笑话,满口答应了。没过两天,他们果真搬过来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荣桓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一家一直住在南池子18号的一座小四合院内。当时他们家有4个孩子,再加上秘书、司机、警卫员,都住在一起,显得十分拥挤。但是,罗荣桓夫妇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总政机关管营房的人员看不下去了。为了让罗荣桓办公方便,他们便在四合院里加盖了两间房子,上下结构,楼上做秘书的办公室,楼下做车库。
但是,房子加盖不久,三反运动开始了。罗荣桓在要求部队和总政机关认真检查的同时,对自己院子里加盖了房屋的事作了深刻地检讨。总政傅钟、萧华等副主任都认为,房子并不是他叫盖的,不同意他作检讨。罗荣桓却说:“虽然不是我叫盖的,可是我也没有制止。”于是,罗荣桓还是向党中央写了书面检讨。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军区调到中央工作,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他到北京不久,就来看望罗荣桓。一进门,邓小平看到小院里挤进一个车库,又伸出一间办公室,连散步的地方也没有了;又看到罗荣桓自家人口较多,还收养了一些烈士的孩子,房子显得更加拥挤。
同时,这所房子紧靠劳动人民文化宫。邓小平来的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在护城河里划船的,加上文化宫不断传来广播声,非常嘈杂。邓小平对罗荣桓说:“这哪里行?你是个病号,干扰太大。”
罗荣桓笑笑说:“这没有什么关系。”
不久,组织上在东交民巷8号盖了4栋房子,一栋分配给了邓小平。邓小平便对罗荣桓说:“中央给我分了一处住房,我让给你去住。”罗荣桓不同意,邓小平就“下令”,让他限期搬进去。1954年春,罗荣桓举家搬到了这里,一直住到他逝世。临终前,罗荣桓拉着夫人林月琴的手说:“我死以后,你们不能在东交民巷8号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里去,不要特殊。”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192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预科。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7年,独当一面,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辽沈战役中,他说服林彪,执行中央军委正确的战略决策,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他长期担任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度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对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有重大建树,是政治工作的巨匠,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推荐阅读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