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大将夫人邹靖华的后事(组图)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南方开讲 |
2004年5月19日邹靖华大姐走完了93年的人生旅程,乘鹤西去。按照她的遗嘱,她的儿子许延滨没有通知任何人。5月21日上午,在301医院地下太平间旁的一间小房子里,简单地举行一个送别活动。
邹靖华在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口述了三条遗嘱:
一、我走了,遗体由我所在党小组的同志和家人送到八宝山火化了事,此外不要再麻烦军队与地方的各级领导和其他同志。
二、我走了,不要搞什么仪式,搞仪式会打扰许多人。老年人来了会伤感,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中青年人来了会耽误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搞仪式会花很多钱,花圈那样贵,花的又是公家的钱、人民的钱,我感到心痛。
三、我的存折上总共还有两万五千元钱。你们拿出一万元钱,替我交上最后一次党费。剩下一万五千元钱,到你们爸爸诞辰100周年时,替他出一本书,把他过去的那些文章印上,就印100本,分送给他生前老领导、老战友、老部下的晚辈和朋友做个纪念。这件事我办不成了,感到是个遗憾,你们要替我办好。
在那个小型告别室里,没有发讣告,没有设立治丧委员会,没有惊动中央领导人,没有记者,没有仪仗队,没有警车开道,没有交通管制,没有多少花圈,没有多少挽联,也没有播放哀乐,只是一首《送别》低沉回荡:“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闻讯赶来的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刘伯承、叶剑英、贺龙、罗荣桓、粟裕、罗瑞卿的亲属家人和老工人们送来的花圈。这些花圈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1928年10月邹靖华与许光达在故乡结婚,她的父亲邹希鲁曾在长沙第一师范当过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他们结婚10天,别离10年。有一天,“抗大”的全体学员整队集合,齐刷刷地坐在大操场,聆听许光达作报告。许光达在上面讲,邹靖华在下面听。讲着,听着,他俩的目光相遇了!会后他们相认了!患难夫妻,久别重逢,他们悲喜交集,热泪盈眶。
接着就迎来了他们结婚10周年的日子,这年10月14日,邹靖华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双喜临门!就在这一天,许光达激动地写道:“我俩结婚整整10年,我们相聚的日子仅仅只有两个月零21天。”
1950年6月,许光达共带着22位同志向中央军委报到,开始筹建装甲兵机关的工作。邹靖华就是这22个人中的一员,她担任装甲兵机关直属队总支书记,也是我军装甲兵的创始人之一。
1952年,中央决定军队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邹靖华是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根据政策,完全可以继续留在军队。许光达第一个劝说妻子转业,邹靖华带着不舍脱下了军装,来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彭德怀称邹靖华为“ 我军优秀的高级转业干部”。
2004年秋天,在许光达、邹靖华结婚76周年的日子,他们的儿子许延滨、儿媳曾正魁将他俩的骨灰合葬在北京福田公墓。
邹靖华(1911年3月——2004年5月19日),许光达大将夫人。湖南长沙人。1911年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镇高塘公社桂花大队棣塘村,从小在家中放牛,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在主持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工作的徐特立帮助下,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1938年10月入党,曾入延安抗大及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担任延安抗大四大队女生六队指导员,1940-1942年期间在延安中央情报部第一室任秘书;1942-1945年期间在晋西北第二军分区第二中学任教员;1945-1947年期间在晋绥军区被服厂任指导员;1947-1948年期间在晋西北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司令部任秘书;1948-1949年期间在晋西北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任总支书记;1949-1950年期间在甘肃军区后勤部任党委书记;1950-1952年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军委装甲兵前身)直属队任总支书记;1952-1954年任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监察局主任;1954-1964年任冶金部监察局办公厅处长;1964-1982年期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政治部副主任。1982年11月离休。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推荐阅读下面的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