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的感觉
这是我在新浪上的小小空间,也可以说是我在网络上的“家”,欢迎并谢谢到家里来做客的所有朋友!一天多来,家里一下子涌来那么多朋友,让我的心充满感激而又惶恐,网络神奇的力量把朋友们领进我的家门,是鼓励,也是压力。
新技术总是带来新革命,朋友们的留言,让距离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不是面对面,胜似面对面。鞭策和鼓励铺天盖地地敲打着我,也催生我前行的动力:把家收拾得更温暖,让待客的食品更新鲜。这种感觉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得到!
这里的每一条留言我都看了,感谢你们带给我的礼物——留言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最珍贵的礼物。我的一些校友、老乡,甚至是我父亲多年前的学生也来了,这真是天涯若比邻。谢谢朋友们!
家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
我有三年多没回远在千里之外——江苏徐州睢宁县黄圩的家了,而黄圩作为一个乡的行政区划也早已不复存在。最近一次回去是在母校睢宁中学80年校庆时,正赶上下雨,泥泞的乡村路、分别多年的老同学,都让我陷入对十几岁年少时光的回忆中。实际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5年,寄宿在外婆家上小学、到县城读高中、到南京上大学……一直在飘呀飘。所以,说起家,总是有特别的牵挂。看似感情很淡,总是四处奔波,但实际上内心的脆弱和柔软总会被家牵着,被父母牵着。这几年,我和弟弟先后添了小宝宝。父母亲退休以后,便在我和弟弟的家之间辗转,也很少回黄圩那个家了。
爸爸上个世纪50年代从北京六中毕业去了南京军事学院读书,怀揣理想的他,大学一毕业就响应号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广阔的、大有作为的农村,从此在苏北农村最基层的中学教了一辈子书。从北京到南京再到黄圩,这是父亲的轨迹,而我恰恰是与之相反。但黄圩那个家是他建起来、我成长的地方,不怎么回去,却在心底留下不可抹去的位置。
妈妈前些天打来电话,说黄圩的房子要拆了。房子没了,心底的家还在。
我又想起了地震,想起了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家的人。有一个画面总在我脑海里回放:大震过后,余震不断。一位老乡却执意要回山那边的家里看看,看看让他难以割舍却可以想象早已破败的家园,他碰到了正在那里采访的李小萌,他还掏出所谓的路条让小萌她们看,而当小萌为他扶一下肩挑的担子时,他朴素的答谢让小萌耸肩抽泣。此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而在我的眼中,一个挑担的背影,一个抽泣的背影,后面的画面是那个虽已破败但在心里却永远温暖的家!
每个人心底都有个家,我会尽力把这里的家建设得温暖、踏实、纯净、值得牵挂。
这样行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