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可思议的浩瀚世界(正念瑜伽)(一)
(2009-12-13 16:40:51)
标签:
感恩诚敬仁爱瑜伽爱心教育 |
分类: 地藏经放生慈禅甘露堂 |
一个不可思议的浩瀚世界
乔治。福尔斯坦博士
我对自己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向来求知若渴,尤其是瑜伽传统,可惜每年在我书桌上摆过的数百份刊物中,只有少部分能成功吸引我阅读良久。不过,每周涌入的书籍与手稿中,总会有一部作品真正值得研读,而且深深打动我,法籣兑·袭德·巴奇欧( Frank Jude Boccio)所著的《正念瑜伽》(MindfulnessYoga)正是—例。我对这本书感到欣喜的理由有二。首先,它探讨的主题不但重要,也切合时下需要;其次,我很高兴法兰克。裘德最近参与了瑜伽研究暨教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推出的首场共七百小时的教师培训研习会。他默默地在场,客气的服务及深思熟虑的见解,对我们的研习会贡献良多,此后我便一直很看重他,视他为员诚的厂法J的兄弟。因此当他请我为本书写序时,我便欣然应允。
印度数和佛教在精神层面的关系
为这样一本书写序,我认为从一些个人的评论开始谈起,为这样一本书写序,我认为从—些个人的评论开始谈起,相当合情合理。我十四岁时,初次发现瑜伽不可思议的浩瀚世界,立刻明白自己已找到心灵的家。三、四年后,我明显感觉到,今后应把个人和专业生涯全都投注剑探索输伽古老的遗产中。我十九岁时写下生平第一本书,主题自然是瑜伽,此后又陆续撰写瑜伽或相关主题的书籍。当时,我也创次接触到佛教并对佛法令人敬畏清晰和洞察力感到印象深刻,因而高度推崇佛陀及其教法。当我需要修行和研习时,却转向印度瑜伽,因为当时觉得这对一个蓄势待发如我的学者研,兼修行者而言,比较容易入门。我深入研习印度瑜伽后,在1 970年代初期陆续翻译了数本佛学书籍,或英文译成德文,或德文译成英文。可是一直要到1994年,我才透过西藏的金刚乘(Vajrayana)①,得以在理论和修行上更敏锐地深入佛教瑜伽的世界。从时起,我会深入思索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层面的关系,而这也是法兰克,袭德这本书的重点之一。在我看来。印度教和佛教不太像是宗教,而更像是伟大的文化复合体,都在印度次大陆诞生,而且都以瑜伽(精神层面的)修行为核心。因此,同时提到印度瑜伽和佛教瑜伽,十分恰当。事实上,佛教金刚乘更是呈现出瑜伽的形式,而且一如印度教,甚至时而会称呼其男性修行者为瑜伽士(藏语naljor)②因此,现代刻意把瑜伽(通常狭隘地认定为姿势的修练)和佛教区分开来,无疑是错误且毫无建设性的二分法。让印度教和佛教都能拥有“瑜伽”的称号,同时不至于模糊印度模糊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层面上的差异,是相当合理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强调印度和佛教共有的重要基础,这里不单指道德行层面,还包括更高层次的道。我很高兴地发现,和我一样同为佛教瑜伽修行者的法阑克·裘德采纳类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