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限购令,二次调控后,天津房价走向何方?

(2010-11-01 20:48:04)

天津

销售套数

销售面积

环比

销售均价

环比

(平米)

(元/平)

总计 2700 294335 11.29% 9732 3.64%
市内六区 452 54564.1 56.05% 17100 3.01%
近郊四区 855 90558.9 -6.05% 9524 -5.70%
滨海四区 468 47295.3 65.92% 8736 -4.47%
远郊五区县 925 101916 -2.59% 6434 0.62%

       上表是10月25日到10月31日(也就是上周)天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价格统计,我们发现在经历了限购令,二次房地产调控后,天津房价不仅没有跌,而且略有上涨,同样上涨的还有成交量。这看似和国家的调控政策向左,其实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本次调控政策看,比较严厉的是限购令,而天津的限购令是最温柔的市内六区内,每户只能新购一套新的商品房,二手房和环城四区,四郊五县不受影响。而另外一项紧缩信贷的政策确实组织了一批资金不够充裕的人购买新房,还有一些人由于政策的影响,所以推迟了购买计划,但是从上面的数据上我们看到成交量是上涨的,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更多的人怕国家再出台更加严厉的政策,因此借现在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还相对宽松的时候买房,从而使得房价和销量再次被推高。
       在如此严厉的政策下,仍然有很多人去买房,其原因有多种因素,首要一点就是刚性需求和大家对房价的心理预期。首先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首先在于流动性过剩,第二个原因在于土地供给不足造成房屋市场供不应求。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的刺激经济计划开始,中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大批热钱涌入,中国现在处于流动性过剩的时刻,而这些热钱走到哪里,就有一批产品被炒高,从蒜你狠到豆你玩,过剩的流动性找不到栖息之所,儿房地产作为主要投资品种自然成为投资的首选。即使在国家的眼里宏观调控政策下,在高歌猛进的CPI和迟迟难以提升的利率面前,大家肯定不会购买一车蒜,一屋子油去让自己的闲置资金保值升值,而证券市场的高风险也让更多不够专业的人望而却步。因此资金最终流入相对平稳的而且中长期仍然看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更多人的一种选择。只要流动性过剩不解决,处于负利时代中,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购买房产保值增值。
       第二点是现在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是计划经济时代,市场是依靠供需来控制,有需求有供给,当供给赶不上需求的时候,价格自然上涨。现在国家通过种种政策手段来抑制需求,但是这只能放缓需求,不能扼杀需求。想买房的,需要房的还是要买,他们也许刚需,他们也许会因为提高的信贷,首付而放缓购买的脚步,但是需求仍在。而且不管是限购令还是种种信贷,首付的政策他们仅仅是短期的政策,是对需求的一种硬性的压制,房地产市场就像一个高烧的病人,这些短期政策仅仅是为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来降温,而并不能解决病灶所在,高温的病人来自其自身。
      当流动性过剩,土地供给不足这两个主要矛盾不能解决,通过有形的手,依靠限购令,提高首付等政策手段去压制需求来平稳房价
也许只能让房地产市场短期降温,销量也许会在今后几个月后有所下降,价格也许还会在现在的价格附近纠结,而真正的房价价格下降也许是看不到的。而有很多人寄希望于长期政策房产税的推出,而房产税推出本身的目的一个是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目的是让房价平稳,调节贫富差距,而不是打压房价。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迎来了十二五,而在十二五中国家主要提出的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试想一下,再过一段时间,当房产税让房价保持平稳,当食品等各种产品都经历了一轮涨价,当我们收入都有所提高,当有比较大面积的政策性限价房上市,此时高房价也许看起来就未必那么的高,而房价也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收入的提高和周边产品价格的上升让房价看起来贵,但不再高不可攀,也许这才是最终的调控的结果。而现在购买房子想在重复2007和2009年上涨神话,短期获利的人也许会失望;而那些盼望着房价泡沫被刺破,房价下跌30%甚至50%的人同样也会失望的。房价在物价高涨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压力下在纠结中保持相对平稳才是未来的趋势。

注:本帖子由作者发表于新浪乐居论坛.
原文链接:当限购令,二次调控后,天津房价走向何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