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
2008年1月30日,日本媒体报道,自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1月22日,日本国有10人在食用了中国河北省天洋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速冻水饺后,先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女孩还一度“丧失意志”。这一事件迅速成为日本民众关注的焦点。日本方面表示,在中毒者的呕吐物和水饺包装袋中检测出了甲胺磷,是一种有毒农用杀虫剂。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责成有关企业立即与日方进口商联系,主动下架并立即召回该企业在日本的产品和正在运输途中的产品,并商请中国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在中国政府、天洋食品厂等多方努力下,毒饺子事件最终尘埃落定:日本兵库县查出的毒饺子,主要是超市内用于防虫的敌敌畏药剂飞散后,附着在商品上造成的。消费者如释重负,天洋食品厂最终也摘下了“生产毒饺子”的帽子。
点评:中国的食品安全在国内外屡亮红灯,饺子行业的个体危机已经演化为行业危机甚至中国制造危机。在纷繁浩杂的国际市场上,生产者只有在生产经营当中时刻保持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客户信用,才能够在类似的“毒饺子”事件的冲击中屹立不倒,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5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解百纳为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7月1日,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4家葡萄酒企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法院撤销解百纳注册商标。7月16日,国内12家葡萄酒企业联合发表宣言,声讨张裕试图垄断“解百纳”,坚称解百纳为葡萄酒原料的通用名称,不能被一家企业独占。10月14日,"解百纳"商标一案在京首次开庭。
本文来自:业务员网
http://www.yewuyuan.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