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示例2:记叙文阅读《那个孩子》
(2012-10-27 21:50:12)
标签:
杂谈 |
《那个孩子》细读批注
①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很违背常理的句子吧?为什么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原来是为了父母工人的身份低下,看来是个虚荣心很强的孩子]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会梦见父母是市长或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如果真如此,孩子可能会觉得荣耀一些,孩子的虚荣心确实很强,不过,这口气也有点无奈,就隐隐的包含了一点自卑。]。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不做平常人,不做身份低下的人。显示出孩子的志向,也显示出孩子的自卑——当然,这样的世界观并不正确]
②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的出息,是母亲的骄傲。嗓门高、喜悦和激动,都是因为自豪]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第一段第一句,孩子看不起父母,不止为父母身份低下,还为了母亲的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孩子因母亲粗鲁而愤怒,表现孩子心里看不起母亲]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僵在那儿。[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孩子的发火使母亲感到意外。]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行动上的滞重,心理的沉重,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伤害很深]这一刻,孩子很后悔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③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④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尽管第2段已经被儿子伤害过,仍然替儿子着想,怕儿子没面子,照顾儿子的情绪,全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吧?]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坦然接受别人父亲为自己的服务,视之为理所当然。]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习惯了父亲为自己周到的服务,视之为理所应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同学们也看不起父亲],就有些愤怒[对其他同学的不满],有些酸[对父亲的同情],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感同身受,表现对父亲的爱]。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被侮辱后的反击,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同情和爱]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父亲还是怕孩子和同学的关系弄僵,宁可自己受委屈,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体谅]“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⑤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地帮他报名找宿舍。[是不是想起了《背影》中的父亲?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背影》中的儿子觉得自己聪明得紧,凡是非自己插嘴不可。此文中的儿子觉得厌烦。天下的父母都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吗?可是对于父母过多的帮忙,所有的孩子都不领情。]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予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这样的话当然发自母亲内心,孩子小时候的点滴,都印刻在母亲心里,但这样当面说出来,孩子会不会又烦了呢?]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孩子忽然良心发现,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母亲小心翼翼的神态。仿佛心提到嗓子眼,等了这句话,就放下心来了。母亲为什么等?只怕不是担心孩子不了解自己的爱,而是担心口无遮拦会惹孩子心烦吧?——当然,这都是猜测,我们必须在文本里找到依据,否则只能算猜测,不能写在答题里]
⑥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真的开始心疼和体谅父母。这种文章要想想,孩子由开始的厌烦,到终于理解了父母,造成这种转变的那件事是什么?第4段]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不是不懂享受,而且对自己总是苛刻,总是节俭]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怕孩子生气。因为爱,才变得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
⑦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神态描写,表现母亲内心喜悦和满足。]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听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对比,自己无论多艰苦都可以忍受,可是不愿意让儿子受一点点苦]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⑧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上一段母亲舒畅表情的原因),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象:崇拜的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哭了,哭得好伤心。[终于明白了来自身份卑微父母的爱,却一点也不卑微]
⑨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⑩那个孩子是他,是我,也是你。
13.请根据本文主要情节,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注意:这种题咋做嘞?很简单,根据所给的内容分段啊,还要注意所给定内容的形式,基本上与要补充的内容一致。据此:
①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
②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
③
④父母殷殷关照完乘车回去后,孩子
14.结合语境理解“母亲的表情很舒畅”句子中 “舒畅”一词。(2分)
先确认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然后答出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就可以了。
15.文中的父母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100~120字)(5分)
两问,依次答就可以了。
14.(2分)这一形容心情的词用于形容表情,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满足感。
15.(5分)示例:父母性格特点是纯朴、善良、生活节俭,全身心热爱孩子。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我明白的道理是:作为子女的应该理解、尊重、热爱自己的父母,努力做到内心和言语行动相一致,使父母理解自己的一片孝心。(“你的理解和感悟”扣着“道理”来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