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有熊晓鸽的发言,这位风投的风云人物讲了半个小时,显然半个小时是不够的,关于文化产业和创富这个概念。但熊哥拖了时间,原本只有15分钟。就是这十五分钟让我想了两天两夜。
首先,熊哥说他的不叫演讲,更应该是一个分享,交流一些想法,找到些知音,一起做些事情,就这么简单。
大家说简单吗?熊晓鸽还需要找人来做事情吗?不知道有多少人拿着项目去找他。他平实而直接的态度也许是市场经济的真理。
其次是关于话题,文化产业。从他的思路,先提产业,什么是产业?要看产业先看市场,有哪些需求最关键。生产什么东西?如何销售,如何发展?
还需要考虑战略吗?这几句话是不是就是战略的概括。我明白去找风投为什么要简单的原因了,因为你的长篇大论都是不需要的,需要的仅仅是需求在那里?你满足需求的方式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某个角度上,品牌策划就是思维,而不是按照工具整理出来的文字的垃圾,无论是调研还是论述,首先都需要在思维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在考虑一个项目的时候,先静下来,看看走路的方向是否对了,走路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改变。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哥们,您古董着吧,成不了大股东。
还有一个让人理性看待的问题。熊哥说,产业与文化的深浅无关,非诚勿扰为什么成功,熊哥甚至举了个例子,在他从国外回来的时候甚至没有读过孔子庄子,后来因为百家讲坛觉得很有意思,才去看了下。就这个问题,熊哥也挺了一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诺贝尔得奖们的巴黎宣言“21世纪要想更好的生存请回到孔子的故乡去”。文化没有国界,大家都可以拿来用。
就像我们创作了很多欧式的地产和地板和什么老百姓不懂的皇家文化。自己以为是品牌。
这让我们明白生意有的时候贩卖的就是通俗甚至庸俗。不要弄得高深难测,让人看不懂。
当然这是一种高度关注人性,以人为本的洞察,但这不是文化本身的意义,文化还在提升着人类的内心修养及智慧。熊哥也没有否认文化的意义,只不过产业生意和文化是两个概念。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熊哥认为要注意形式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有很多形式的创新。两个很好的投资,一个是把《时尚》带到中国,版权带来中国,刚开始几十个人,现在几百人,发展的很好。还有百度,把美国的谷歌模式带到中国。很重要的就是资本运作,没有资本运作,时代华纳不可能做这么大,据说创始人最初只是一个殡仪馆的经理。
这就是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模式创新有多重要?资本运作很多人才是真正的策划高手,他们再投一个产业一个公司的时候,已经完整地考虑了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当然包括品牌和市场影响的塑造,他们深谙传播与公关之道。
注意力和影响力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品牌思维,品牌和模式结合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找到机会独占鳌头!尤其是我们很多个行业动不动就3000家5000家的竞争状况,如果没有思路上的突破,还是跟着一些市场强者来学营销来学品牌,我看也就是凑个热闹吧!
趁着现在扩大内需以及巨大内需的客观存在和行业发展不均衡,赶紧突破自己,学着熊哥的思路,来个奇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