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华南豹“身份”之谜

(2012-11-09 17:11:37)
标签:

转载

分类: 野猫资料
转一篇,很好的资料
原文地址:华南豹“身份”之谜作者:凯凯
中国豹(Panthera pardus)的亚种分化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目前公认东北地区的豹属于东北亚种(也叫阿穆尔亚种、远东亚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华北地区的豹属于华北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但华南地区豹的亚种分化始终存在着广泛争议,主要牵扯到了两个亚种,即印支亚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i)和印度亚种(Panthera pardus fusca)。这里做一下简要整理,希望大家读过之后,能对华南豹的亚种分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遗传分类学和保育学意见:华南存在三个亚种,即华北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印支亚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i)和印度亚种(Panthera pardus fusca)。

这种意见开始流行是在1992年Miththapala的遗传学分析以后,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始终是这种意见的主要支持者,1996年IUCN的猫科亚种表中指出:印支亚种见于从华南到马来半岛地区;而印度亚种则见于印度次大陆,及从克什米尔穿过尼泊尔至西藏和四川的大片地区(这里牵扯到了印度亚种的两异名同物——尼泊尔亚种pernigra和克什米尔亚种millardi)。IUCN的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也沿用了这一意见。

最早的提出者是Miththapala,她在中确立了豹的八分法,其中指出印支亚种见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甚至直接将印支亚种称之为华南亚种。紧接着,2002年Uphyrkina提出九分法时,也沿用了这种说法。
两篇文章中给出的分布图:
http://s10/mw690/62c217e3h7af14a2c85a9&690

需要指出的是,Miththapala的这张亚种分布图错误非常多,华北亚种的分布区完全被限制到了黄河以南,甚至未包括其模式产地——北京。在西亚、非洲的一些亚种的分布及异名同物的合并,也有明显错误,不再一一赘述。2005年O'Brien根据Miththapala和Uphyrkina重新绘制了一张豹亚种的分布图,修正了其中一些明显错误:
http://s14/mw690/62c217e3hcd6ce728a92d&690

根据这种分类意见,我国南方的豹实际上有三个亚种:华北亚种见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北京一带直至广东;印度亚种主要在印度次大陆,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我国,包括我国西藏南部、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印支亚种包括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东部、贵州、广西等地。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分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作支持。从上述文献中给出的引文信息来看,最初提出这种分法的无疑是Miththapala的,但是文章却很明确地指出,华北亚种的样本均来自于华北地区,印支亚种的样本均来自于马来半岛,而印度亚种的样本均来自于印度;没有任何华南地区的样本。Miththapala也没有给出任何能证明她对华南豹分类意见的引文信息。所以,尽管这种分法因得到IUCN的支持而在国外流传和应用较广,但目前只能说停留在假说或猜想阶段,需要证据去确认。在没有充足证据之前,不宜采用该分法。
 
 
2.经典分类学意见:整个华南地区,至少是其中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个亚种,即华南亚种=印度亚种(Panthera pardus fusca)。

这种分类意见在国内流传极广,主要得益于<中国动物志>的引用。直至2009年,国家林业局主编的<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仍采用这种分法。据<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国兽类野外手册>、<四川资源兽类志>等20余部国内文献记载:
华南亚种=印度亚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青海、湖南、广西、广东、湖北、安徽、福建、浙江、江西、陕西南部和河南中南部等。
华北亚种分布于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北部及西北部、宁夏和甘肃等,可能还见于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四川北部等。
东北亚种=远东亚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还提到,虽然在国内尚未发现印支亚种,但其见于越南北部,因此可能在我国的贵州、云南南部也有边缘分布。
<中国动物志>中给出的国内豹亚种分布图,资料比较老,但大致仍可做一下参考:
http://s12/mw690/62c217e3hcd6cea58678b&690

<中国动物志>中的分类资料多来自于艾伦先生的<中国及蒙古兽类>和<古北界及印度兽类名录>,我们也能从这两部文献中发现不少线索。
艾伦的<中国及蒙古兽类>中记载:由于材料不充足,确定华南豹的亚种分化是非常困难的;波科克(<亚洲之豹与雪豹>)根据大英博物馆中一些并不充足的材料,将华南的豹划为印度亚种,并同时指出尼泊尔亚种可能也是印度亚种的异名同物;艾伦经过讨论,同意波科克的意见,同时他还引述了Schwarz的说法,“毫无疑问马来豹和印度豹截然不同,华北豹和印度豹的区别也达到了亚种的层面”。艾伦的讨论共依据了我国南方的15个样本,其中福建7个,湖北2个,四川4个,未知地区2个。
<古北界及印度兽类名录>中引述:“印度亚种见于印度、克什米尔,以及缅甸和中国南部从四川到福建的大片地区。”

毫无疑问这一分类系统是以经典的形态学分析为依据的,最早见于波科克的<亚洲之豹与雪豹>。遗憾的是笔者无法得到波科克这篇文章的全文,只能从一些其他文章得到少量引用信息。如<西藏哺乳类>中记载:“西藏标本与四川、云南、湖南等省的毛皮相比,彼此间的毛色不仅一致,而且它们的斑纹均较鲜艳和清晰;在头骨方面,西藏标本与Allen(1938,<中国及蒙古兽类>)所示的fusca(华南亚种=印度亚种)的度量无大差异;再据Pocock(1939,<英属印度、缅甸和锡兰动物志>)及Ellerman(1951,<古北界和印度兽类名录>)的意见,他们认为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麓、缅甸至我国华南地区的金钱豹,均属于P.p. fusca(华南亚种=印度亚种),故将西藏标本定为此亚种。”
此外,<西藏哺乳类>中还记载:“西藏豹(华南亚种=印度亚种)的毛皮与我国东北所产P.p.orientalis(东北亚种)比较,后者背部、头部、四肢外侧及尾背均为杏黄色,颜色比前者显得浅淡。至于华北地区的另一亚种P.p.fontanieri(即华北亚种,目前常用学名P.p. japonensis是其高级代名词),其头骨大小虽接近华南亚种,但毛色也较淡些。”

经典分类学文献中,很少提到中国的豹有印支亚种。事实上,描述并定名印支豹的,正是波科克的<亚洲之豹与雪豹>;波科克仅将印支三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暹罗(泰国)及马来半岛的豹划分为印支亚种。而在他的这篇文章及他的名著<英属印度、缅甸和锡兰动物志·兽类>中,将缅甸、华南等地区的豹,与印度的豹一起列为印度亚种。波科克称缅甸的豹“毛色鲜艳,毛被短而薄,玫瑰斑中等大小,和几张印度亚种的豹皮无法区分”。之后,<古北界及印度兽类名录>也接受了波科克的说法,将印支亚种的分布限制到了越南、马拉西亚一带。<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提到贵州及云南南部可能存在印支亚种,但需进一步证据确认。由于我没有看到<亚洲之豹与雪豹>全文,因此对于印支亚种和印度亚种的形态差别,我还不清楚。

波科克的经典分类学系统同样应用很广,许多重要文献均有所引用,除上述外还有<苏联哺乳动物>等苏-俄的官方文献。21世纪以后的一些形态学分析仍在引用,如2004年在对比爪哇豹和其他亚种的头骨形态时,就将我国的豹和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豹作为一支,而将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的豹作为另一支;2006年对中东豹形态学分类的研究,也是在波科克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这些形态学研究对遗传学分析的结果几乎无视。

总的来说,我认为以波科克为主的豹的经典分类系统目前仍是基本可用的。这一分类系统所依据的是形态学分析,但样本还较少,因而证据不充足;但是在没有更充分的样本去推翻该分类系统之前,我认为这种分法仍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还有一点遗憾,这一分类系统形成的最关键一篇文献——<亚洲之豹与雪豹>,我还没读过,因此对一些重要信息还不是很清楚。
下面是根据经典分类学系统绘制的亚种分布图:
 
 
3.小结

华南豹的亚种分化之所以会引起广泛争议,一方面是由于华南豹的样本太少,经典分类学系统中仅采集到了不到20个标本,遗传分类学系统中甚至根本没有采集到华南豹的标本。另一方面,也和两种分类学间彼此缺乏尊重、交流与合作有关;特别是遗传学分类,在亚种的异名同物合并、分布图绘制方面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暴漏了部分遗传学分类学家对传统分类学知识的匮乏。希望今后能够采集到更多的华南豹样本,两种分类学之间也能彼此尊重、加强交流与合作,早日真正解决这个争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