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五台动物保护野外调查黑鹳华北豹 |
分类: 大猫日记 |
我躺在山谷里。今晚的月色格外明亮,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甚至能看清灰白色的崖壁,以及上面墨绿色的树木。山涧溪水潺潺流淌,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风吹拂过我的脸,有点凉。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只除了一点:我的腿断了。
小五台山是个很棒的地方。自打我十年前来过以后,我就一直这么认为。这里有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山高林密、鸟语花香。山区的森林保存较好,气候湿润,从低处的阔叶林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杉林和落叶松林,保持了较好的植被原生态结构。驴友们因小五台的山势险要、环境优美而乐此不疲,但我们此次前来,却是为了小五台的野生动物。
小五台山位于河北张家口市蔚县,是太行山脉北段的主峰,最高的几个山峰均超过2700米,至山脚下垂直落差约在1500米左右。小五台往西便是辽阔的华北平原,地势至此忽然出现了巨大的抬升,这种地貌造就了小五台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被群山包围得到了很好的庇护。而较大的垂直落差造就了复杂的植物分层,从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一直到亚高山草甸一应俱全;不同的生境使得小五台拥有典型而完整的华北地区山地动物构成,而相对封闭阻隔的环境和国家级保护区的建立则使得当地的动物群落得到较好的保存。
夏季的时候,小五台国家级保护区通过朋友与我联系,希望能一起对小五台山区的动物进行一些调查,我和老蒋便很快安排了第一次探路之旅,同行的还有EFUN。
时值7月,北京正当最炎热的时候,然而当我们来到山里,却提前感受到了一丝秋意。我们跟着护林员老李沿着一条未对驴友开放的山沟进山。我们一路走一路打趣:上一次老虎沿此沟而上,是几个世纪之前了?老李却不这么认为,他跟我们拍胸脯说哪年哪年哪个村民上山,在梁上看到一只老虎趴着,吓得回来病了好几天……这种故事似乎在哪里都不缺,而且每次主角都是被吓得屁滚尿流回家病了几天到三个月不等。
小五台和华北其他地区山地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山区不缺水。当然这个不缺水是横向的比,比起北京的山区,小五台简直就是热带雨林——这里草密路滑,一路泉水不断,蕨类植物到处都是,相比之下山西晋中地区太行山里也不像这里这么潮湿。这或许主要是由于小五台的山体较高大,又处于平原的边缘,起到了较明显的水汽阻隔作用。但是从山谷间宽阔而又干涸的河床来看,过去这个山里的水比现在更多,这里与华北地区其他地方一样受到水资源日渐缺少的困扰,这不是一件好事,小五台山的水是桑干河和拒马河的重要源头,直接关系到京津翼地区的水资源。
7月的小五台依旧很凉爽,而且我们在山上行走的时候不时遇到一阵小雨。此时正是植物繁茂的时候,沿途盛开着金莲花、沙参、蓝盆花、翠雀、石竹等姹紫嫣红的花朵,高大的独活甚至达到了2米左右的高度,我们在花丛中穿行宛如走在树林里一般。然而这些绽放出勃勃生机的植物却使得我们很难看到地面的动物痕迹——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豹猫的粪便、獾子的足迹和粪便等,野猪和狍子这两种最为典型的华北食草兽类的痕迹我们却都没有看到。根据保护区的介绍,小五台地区肯定有斑羚的分布,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痕迹——当然这与我们没有进入到斑羚的适宜生境有关。这次我们一直走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南台山梁下,然后返回。
盛开的山丹
第二天,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开车绕至小五台山的后山(东北侧),沿着该段太行山腹地进行了一次路巡,对这一带的环境特征和适宜生境面积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便返回了。这次探路之行使得我们对小五台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对照Google
Earth地图也对当地起伏的地形有了基本判断。通过对沿途一些村民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小五台地区或许还存在着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其他地方已经踪迹难觅的狼、赤狐这里在近几年都还有目击记录,当然这些记录的可靠性还有待调查。最重要的是,华北豹的踪迹这些年虽然不多,但也持续有所记录,包括村民在山上的目击和冬季看到的足迹等。这为我们展开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信心。
10月4日,我和老冯、黑鹳再次前往小五台,而老蒋已经先于我们两天进了山,约好在山梁上会面。5日,我们三人与保护区的小王、护林员老张共同进山,这次的工作是寻找合适的生境安装红外触发监测相机,对该地区的动物群落做第一阶段的摸底调查。
我们的路线和上次一样,而目的地是沿途的山沟、主山梁和主山梁两侧的两道支梁。保护区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给养和一些装备,我们计划在6号晚上从山里出来。此时山里已经很凉,据说初雪已经落下,山里夜间的温度将会降到零下。这次进山我们每人都背了不少物资,行进速度比上次轻装探路慢了许多,沿途我们看到了一些红胁蓝尾鸲、一些过路的柳莺、山雀类和鹀类。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我们看到两只金雕从山顶悬崖上方升起,盘旋着消失在山后面——上次来它们也在这里。不过上次来还看到了黑鹳,这次来却不见踪影,不知道是不是黑鹳大师这次同行的结果,哈哈。
我们沿山沟而上,此处两侧的山体较为陡峭,因此适合大型动物走的地方并不多。我们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了一些相机。当我们到达海拔2100米时,天空中忽然下起了小冰雹,随即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这是2012年冬季我们遇到的第一场雪。山谷里现在绿色还未全部退去,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枝叶印衬着满山谷的白色飞雪,非常漂亮。当晚我们在海拔2300米处上次来探路终点的地方找到一个小棚子安营扎寨。这个小棚子在一个坡上,旁边便有泉水,非常舒适。老冯精力充沛,把背包扔下后就继续上山,到梁上去找老蒋了,我们便在屋里准备晚饭。晚上并没有感觉很冷,相反在屋子里还非常暖和,当我们四人已经饱餐了一顿后,老冯从夜色里回来了,据说老蒋看了看他的状态又看了看外面一片漆黑以及300米落差的陡坡,坚决拒绝了关于跟老冯下来吃肉喝酒的邀请……他说他宁可在山梁上吹冷风听夜里动物叫也不愿冒在山坡上摔死的危险。夜里我们睡得很好,但曾有一只老鼠爬出来去啃黑鹳的头皮,导致他大喊一声坐了起来,把我们都弄醒了,随后他又说听到外面有动物在叫,但我们表示除了听到老冯的呼噜声别的什么都没听见。
第二天一早,我们吃过早饭后便开始爬坡上山。此处已经到了亚高山草甸地貌,山体坡度较大达到了40度以上,我们背着背包走得很吃力,只有老冯体力充沛很快到了山顶然后又返回来帮小王背着包再次爬了上去……到了梁顶我们和老蒋汇合,他的帐篷就搭在一堆赤狐粪便的旁边。他昨天已经按照计划去山梁东侧的一道支梁安装了相机,今天他打算赶紧趁着白天下山,以确保晚上就能赶夜路回北京。据说晚上他睡在山梁上非常享受,山梁另一侧山谷中狍子的叫声不时就会响起。根据我们在山顶的观察,山梁另一侧大片处于军事禁区里的区域是环境更好的所在,上一次我们的探路也证明了这一点,但那边需要保护区做进一步的沟通才有可能去进行勘察。我们一行决定按照原计划去小五台中台旁边的一道山梁去走访,然后想办法下到沟里原路返回。
我们沿着南台——中台的山脊线行进。今天的天气很好,碧空如洗,走在海拔2700米的山梁上,大家都很惬意。我们的脚下红隼和普通鵟不时飞起、御风而行,林海如此的安静祥和,可惜这里不像川西高原上那样兀鹫飞舞。我们发现了一些斑羚的粪便,豹猫的粪便也多次出现。在几个不错的位置上我们又安装了几台相机,随后就跟着护林员老张开始沿着一个小山脊下山。
下山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坡度大又没有路,但能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植物的垂直分布——相对而言在针叶林里是最好走的,最下层的阔叶林以及灌丛是最让人痛苦的。下山的时候一只勺鸡从树丛里飞出,飞到远处的山坡上去了。小五台地区有雉鸡、勺鸡和褐马鸡,至少3种雉类,什么时候能在这里找个山坡拍野生褐马鸡呢?
下到了沟里的时候天色已暗,但我们还是决定走出去,不在山里再过一夜了。不过两个小时后当我们距离我们停车的山口仅有1公里多的时候,我一脚踩在一块很滑的石头上,然后以一个奇怪的姿势摔倒,并差点滚到山沟里去。随后我抱着剧痛的小腿,意识到我的腿骨可能骨折了。这一摔为我的这次出行划上了句号,于是我只能躺在山谷里,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听着耳畔潺潺的流水,等待救援。老冯在旁边陪着我,躺在那里很快就睡着了,其他人则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山去。这次受伤让我左边小腿上打了一块钢板和11根钉子,还缝了27针,并将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进山。几个地区的计划这下均无法实现,这是最让我痛苦的一件事情。幸运的是这次我们该干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看这些相机的具体收获了,希望小五台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事后我一直在回忆当时究竟是怎么摔倒,为什么我会在这么一个相对平坦毫无危险的路上摔出这么严重的伤?至今我依然不得其解。但无论如何,山还在那里,因此我必将重返山林。
前一篇:斑点大猫——豹
后一篇:[转载]华南豹“身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