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崩盘,将很快波及二线城市
(2008-08-22 16:56:22)
标签:
身边的奥运房产 |
昨天,也就是 2008年8月21日,深圳楼市成交量延续昨日的低点,创下了历史新低,单日成交只有5套均价8030元,全市仅福田、龙岗两地有成交,福田成交一套36平方米公寓,成交均价为7142元,而处于关外的龙岗也仅成交4套,均价为8118元。
看到这则消息,想了很多,甚至有点怀疑该消息的真伪,一个中国最前沿的城市,一个最具有外联内射的城市,一个发展神速的城市,一个最具投资环境的城市,一个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一个1000万新移民城市,一个中国符号性的城市……,定义深圳,几乎可以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最”。
深圳6个区1000万人口,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市场的刚性需求最为旺盛,从传统意义上市内概念看,上述成交的5套房子仅有福田的1套才算深圳,而前些年深圳的“地王”“房王”也均在福田,脑海中接近4万的房价都有,而如今已经跌至8000元/平,房价缩水容易理解,可怎么也想不到会跳水甚至脱水啊,我不知道这天是偶然还是必然?应该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深圳是中国最有向内地辐射能力的城市,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思索一下我们自己的家乡城市,有哪一个没有深圳的拷贝和具有明显深圳痕迹的地方?从一流城市到N流城市,几乎都把深圳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学习榜样,而就这样一个样板城市,如今却成为崩盘的先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的崩盘效应会很快辐射到内地所有的大中城市,就像当年学深圳夜生活开放一样。
二线城市的开发商,大多是意识比较自我的一拨人,坚信市场会即将复苏,就顽固地等靠,坚信自己的产品比前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就一味地抗价,其实,我比较理解这样的想法,因为市场目前如此惨淡,就算降价了,就一定会有人接盘吗?回答是未必,所以他们在算计,如果不能达到理想中预期的利润空间,就坚决不向市场妥协,可有谁能告诉我,崩盘的结果对于开发商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中国各线城市(不包括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目前的房价,从表面上看,都有着40%以上的利润空间,应该说土地成本、建安成本、配套成本、营销成本以及合理的财务成本,都是相对公开的,可凝聚在房价上的成本,却远不止这些,因为有太多无法上台面的看不见的部分,有的跟渠道有关,有的跟腐败有关。
对于市场和购房者来说,愿意为自己所购买的产品付出成本,认帐的只是阳光部分,如果房价高居不下,市场信心将永远得不到恢复,市场的低迷和购买欲望的抗拒,将会对楼市的买卖双方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楼市崩盘也能够暴露出很多以前心照不宣的东西,甚至可以扯出那些掏空市场的蛀虫和刻意去制造楼市泡沫的人。
我曾在我的博客里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崩盘会使大开发商轰然倒下,洗牌会使小开发商黯然离场,可能现在去断言崩盘为时尚早,但楼市冬天的来临却无庸质疑,楼市的阴晴是信息传播最为快捷的行业,我们可以尊重官方数据,但深圳这样一线城市惨淡的成交状况,是不会有任何一个官方出来披露的,有谁告诉我每一个城市房交会的成交量,真实的部分究竟有多少?
深圳房价跌至8000,应该至少有六成以上的跌幅,这样的幅度对内地二线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开发商目前还不是在计算利润的时候,如果能够全身而退,至少会避免破产或死盘的可能,一次次传出退地风波、跳水风波、断供风波、停建风波,无不都在一次次地敲打着开发商那颗脆弱的心。
我们可以算这样一个帐:深圳每年的开工面积加之上年接转的积压部分,大约有5000万平可销售面积,按90平/套计算,可以折算出56万套房子,楼市如果不复苏,开发商和政府如果没有良好的救市举措,仍按每天5套这样的市场消化速度,即使以后不开工不增加新的楼盘,消化目前的楼盘也至少需要300年,虽然我们不能这样地去算帐,但我们可以这样地去审视楼市的严峻。
深圳的崩盘告诉我们:一是开发商为了避免破产,应抛开传统的利润观拿出自救的有力办法;二是政府能否马上救市,我们抱有多大希望,政府能否煽自己的耳光,废除那些宏观调控的措施;三是从深圳即将刮来楼市降价的暴风潮,二线城市能承受得了吗?四是降幅多少才能拉动市场的购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