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桃源·县城

(2011-12-07 07:22:2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闲情散章

    采访东莞一企业家,他的名字叫县城。我问他,干嘛起这个名,他说,这是他母亲给他起的,希望他以后在县城工作。哈哈,这朴素的愿望居然体现在一人名上,但很容易让人理解。七十年代,对于乡下孩子,县城仿佛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

    我第一次进桃源县城,是“赶脚”跟父亲去的。当支书的父亲组织村里的党员去县城看戏,请了一台解放牌的卡车,拖斗里放满椅子,父亲理所当然地坐进驾驶室,我爬进拖斗,混进大人堆里,摇摇晃晃进城去!桃花源离县城本来才20公里,但那时没有桥,印象中也没有轮渡,于是跑100多公里从常德绕行。到县城剧院,看《宝莲灯》,看“劈山救母”,剧情早忘了,只记得一把大斧把山劈开,剧中人的母亲“惊现”舞台——我对那绚丽的灯光,精彩的舞美赞叹不已!

    稍大,进县城成了一次苦旅。我和堂兄竟然步行去县城的一位远亲家。20多公里路,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简直就是万里长征,经水溪,过桃花源,再过龙坪,再过尧河,再步行数里,终于到了亲戚家。但亲戚家并不在县城,而是县城郊区。我因县城而来,却没有进城,成为我那次“苦旅”最大的遗憾!

    十几岁进县城就成了家常便饭,镇上招聘代课老师,家里人要我去把在县城做零工的堂兄拉回来,我很乐意,天不亮,我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驮着灰头土脸的堂兄到镇上,天才放亮。堂兄考上代课老师后,没几年就转到司法线上做法律工作者,然后又考上律师,至今干律师十多年了,长期在县城工作,由于不时有专业文章在发表,官司打得好,成为远近有名的律师。

     长大后,我对桃源县城的了解居然是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散文。我当兵后,掌管着政治部图书室的钥匙,有空就钻图书室,看到沈从文的书,看到他写的《常德的船》、《桃源与沅洲》,书里写道:

    “桃源县城则与长江中部各小县城差不多,一入城门最触目的是推行印花税与某种公债的布告。城中有棺材铺,官药铺,有茶馆酒馆,有米行脚行,有和尚道士,有经纪媒婆,庙宇祠堂多数为军队驻防,门外必有个武装同志站岗.土栈烟馆既照章纳税,就受当地军警保护。代表本地的出产,边街上有几十家玉器作坊,用珉石染红着绿,琢成酒杯笔架等物,货物品质平平常常,价钱却不轻贱。另外还有个名为“后江”的地方,住下无数公私不分的妓女,很认真经营他们的职业。有些人家在一个菜园平房里,有些却又住在空船上,地方虽脏一点倒富有诗意。这些妇女使用她们的下体,安慰军政各界,且征服了往还沅水流域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挖空了每个顾客的钱包,维持许多人生活,促进地方的繁荣。一县之长照例是个读书人,从史籍上早知道这是人类一种最古的职业,没有郡县以前就有了它,取缔既与“风俗”不合,且影响到若干人生活,因此就很正当的定下一些规章制度,向这些人来抽收一种捐税(并采取了个美丽名词叫作“花捐”),把这笔款项用来补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乡教育经费。”

    前些年,我在县城买了房,就在玉器厂隔壁,一有空,我便在大街小巷溜达,试图寻找一些历史的痕迹,但非常失望,一点痕迹也没有。桃源县城并不是没有历史积淀,而是被毁了,因此我很抱怨历届政府官员的失职,时代前进的脚步固然改变不了,但历史文化的遗留应多少保存,一座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桃源县城因而亦无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于是对我没有了吸引力。2010年,国庆节,我再次打点行装,告别县城,再次成为北上广的一员,一头扎入珠三角那茫茫的人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