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画圆,童心无碍;青时画圆,争强斗狠;壮时画圆,心中无球;暮时画圆,淡泊宁静。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少时画圆,童心无碍;青时画圆,争强斗狠;壮时画圆,心中无球;暮时画圆,淡泊宁静。
童年时的我们喜欢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圆圈,用充满童真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那时候的童心尚未被世俗所泯灭,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真无邪和美好。
青春时期的我们画圆,渴望在球场上争强好胜,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力争在球场上成为最强者,把青春和热情洒在了球场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岁月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岁月留下了稳重与成熟。壮年画圆时我们心中已无球,不仅在球场上技艺娴熟,更能在生活中寻求平和与淡泊,把曾经的激情与梦想慢慢放下了。
而当晚年来临,我们回首过去,感悟人生,早已淡泊宁静,将球场上的荣耀与成功的喜悦抛诸脑后,把这些曾经炽热的记忆封存起来。
圆,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它寓意着圆满与和谐,也蕴含着儒释道修行的智慧。在画圆的修行过程中,悟道与修行的关系密切,悟道是在修正自己的认知过程中,去除那些不符合道义的想法和观点。而实践画圆战术的过程,其实就是修心修行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画圆初心。无兄弟不篮球,无战术不兄弟,无口诀不画圆,无画圆不人生。圆内有仁为上善,方中无我是真人。圆内求仁,即善良是最高境界,而方中无我是真我的人生态度,在画圆中,圆内的仁者,即善良是最为高上的,而方中无我则代表着真我的人生态度,明心见性,画圆渡己。
“少年不识愁滋味,回头已是不惑年″。年轻时画圆,手中有球,求外,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绩和荣誉,追求在球场上成就自己;
而到了中年,心中无球,求内,画圆则更多的寻求内心的成长和自我修炼,渴望在球场上释放潜力,丰富人生,成就他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断在画圆中探索、停顿、欣赏风景,犯错纠错,努力画好圆。在不断地认识这个世界,并重新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人最难的就是对自己进行认知,有时我们“不敢”面对真我,有时我们“不能”发挥潜力,有时我们“不想”违背内心的真实想法。但自我认知永远在路上,这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面对的问题。
人的认知有四重境界,也有四种认知段位,你能目前在那一段位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人绝对不会接受其他不同的意见,固执己见,拒绝成长。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人相对谦卑,对未知领域保持敬畏之心,有上进心。
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敢于承认边缘知识的不足,既自信又不自大,追求蜕变和突破。
不知道自己知道。已经接触到了道,不在乎知道还是不知道,已实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顺其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画圆所带来的乐趣。
低段位的人关注他人的成就和评价,中段位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和突破,而高段位的人则关注于自然,即追求内心与外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以及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画圆战术尊道贵德思想的核心理念,即是“人”字的一撇一捺,若没有这一支撑,“人”就会前摆后摇,没有重心,甚至无法保持初心。打好画圆战术应具备的维度:脑有战略,心有他人,手有技术,身有颗粒度!
画圆战术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有及有形的结果,而是追求无及无形的境界,追求“无上为、不争有”,在画圆过程中真正理解“无”的真正含义,并体会到画圆战术及其处世哲学,将儒释道哲学思想融入到篮球中、融会贯通于生活中,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道德经智慧告诉我们:"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画圆战术体系的思维原则及口诀心法属于"道"的范畴,是看不见的"无"及"无上为",技战术是看得见的"有"!画圆似人生,只有专注"无上为",才能有真正的"有上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