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兼论“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兼论“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311)
如果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就是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早在300年,前捷克教育家提出:要找到一种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50年来,关注学生的“学”,倡导学习方式变革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始终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学习科学明确地告诉我们,“学”是根本,“教”是为了“学”,“教”的变革最终是要引发“学”的变革。
2022年9月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实施,在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追问,学生是否学会?更加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怎么样”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因此,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有学者研究:将课堂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即传统型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传统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往往以讲授、灌输为主,表现为“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成绩的高低。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主,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2017年,国家教育提出课堂革命,2019年国家教育部行文,要求变满堂灌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
有资料显示: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2021年曾做过调研,在86名专任教师中,使用传统型教学方式的教、师、达61.6%;只有38.4%的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方式。足见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师中的根深蒂固,这种从前苏联引进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别人在1958年就废止了,我们从1950年引进过来之后直到今天依然在8次教改之后难以从根本上被新型教学方式所取代。从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看,从知识驱动进入智慧驱动的新时代要求来看,传统型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能力的提升,不利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还占主体,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被动地接受,使学生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表层式学习,难以进入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深层式学习,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传统型教学方式,学生自然是表层式学习;教师选择新型教学方式,学生也就随之进入深层式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已表明,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如果以基本的讲授模式上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式。另外,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果偏向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有表层式学习向深层式学习转变;教师如果偏向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般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趋向表层式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摒弃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过度灌输对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现状,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促进者与支持者。因此,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中国教育教学改革似乎长久以来都在众人的期待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教育系统的弊端早已经显而易见。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背诵和机械记忆大量信息,缺乏实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让孩子们丧失了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潜力。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教育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放弃传统教育的束缚,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教育改革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一批批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然而,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的知识已经不再能够胜任未来的职场。教育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立于1993年出自云南昭通的中国课堂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似乎诠释了教与学关系的时代变化,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新型教学方式,从30年实践成效来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双项互动变革。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正视并基于教与学的是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改变了传统课堂只有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将过去放在课外的学即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环节革命性地纳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四环一体的教学战术目标,并实施三七策略,三分讲七分练,让教与学重新归位,搭建了教学评一体化、讲练测同步行教学平台,极大的促进了教与学的内生动力,更加符合教与学的本质与规律。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战略战术体系以五点战略目标、四环战术目标、三七策略目标将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起来,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从中华优秀教育智慧汲取营养智慧,不仅理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还构建了教与学有机联系的体系平台,彰显了“学”是根本,凸显了“教”是为了“学”,展现了“教”的变革最终是要引发“学”的变革,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怎么样”、“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能够游刃有余。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就感。
胡适先生说过:“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如果有能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无论是怎样的方法,无论是谁提供的方法,都必须去尝试。

为耕种者育土,为远行者铺路!“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已走出云南昭通,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有眼光与见识的校长与教师已经开始选择使用“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作为习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法,1993年创立。出自云南昭通的教学法!双减教育时代高效课堂教学法,“教学评一体化、讲练测同步行”,“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源于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已走向全国各地。中国特色课堂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已解读170多万字,311篇文章,出版专著一部(26万字)开展专题讲座数百场,其专著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