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之桑榆报之桃李——“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促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2022-10-16 00:15:24)
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投之桑榆报之桃李——“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促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投之桑榆报之桃李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促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盘河中学 蔡蕾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自然万物的相互映衬方能展现动人心魄之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就才能走向和谐共荣之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都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好的关系都是彼此成全,相互成就的。就教育来说,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为知识传递与创造提供可能。
教育教学三步走,得言,得象,得意。所谓得言,就是教师传授真知让学生获得认知;所谓得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得意,就是组织帮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知识以及培育独立思考能力与核心素养,实现“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目标与境界。教师的责任,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义务,不止于勤学好问为知。作为互动的双方,传统的教师专权个人展示课堂,早该向引领合作创新式课堂转变,教师的着眼点不只是留意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做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而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恰恰能体现这一观点,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多思,教师放手给学生,只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实践者,充分发挥课堂小主人的身份,推动课堂教学由“唱独角戏”向双向互动、大家参与转变。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能够再发挥再创造的时候,就更考验教师的水平,需要不断汲取、拓展新知,充实提升自己,才能引领学生奋发向上。所以说,最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成就,彼此成长,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有所收获创新,同时,学生也倒逼老师成长,师生之间心相通,情相融,深厚情谊和知识思想不断累积,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教育未来可期。
初期践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时,可能会流于形式,无法悟其精髓。要么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在旁边干瞪眼,美其名给学生成长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小组之间你争我夺,外观是一副热火朝天的课堂画面,内里是无用于考试与成长的讲解辩论,不仅没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反而激发了组与组间的矛盾纠纷。要么是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拓展新知时,没给学生过多的思考时间,抢过话语权,自己在无意间又成了课堂的主导,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其名又曰:学生基础过差,精讲内容得多!考试结果最终都不如人意,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多点鼓励和引导,给与学生学习的舞台,回归师生成长共同体,不断地以学生成长来促使自我成长,以自我成长去助力学生成长,达到一种相互成就和良性互动,这才是教育的初衷。“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老师。
 一燕不能成春。“五四”课改之路,需我们所有人去共同践行推进,才能迎来教育的春天,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完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好的教法成就用心的老师,用心的老师培育感恩的学生,感恩的学生又去治愈老师的一生。不做花想,不做叶想。教师的耕耘换来桃李芬芳,学子的汗水浇灌果实累累,相辅相成间,实现彼此间的荣誉感与价值感。世间的美好总是环环相扣的,你为别人搭的桥,也是替自己铺的路。

投之桑榆报之桃李——“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促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为耕种者育土,为远行者铺路!“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已走出云南昭通,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有眼光与见识的校长与教师已经开始选择使用“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作为习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法,1993年创立。出自云南昭通的教学法!双减教育时代高效课堂教学法,“教学评一体化、讲练测同步行”,“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源于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中国特色课堂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专著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