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我们看欧美篮球,往往只看到其球员的技术如何了得,忽视了他们对于球员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的训练。所以为了学习欧美篮球,就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技术以及基本功的训练上。殊不知,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驾驭技术运用的哲学方法论。技术固然主要,但运用技术更重要,而运用技术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球员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比起欧美篮球的技术,他们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更高更好,这是他们高度重视而有了结果。因为篮球运动是团队运动,需要处理1个球与5个人的矛盾关系。技术处理不了这个矛盾,惟有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太过重视技术与基本功训练,这就是中国篮球青训最大的问题,也是导致中国篮球发展迟缓的最大症结所在。我们只学到欧美篮球的形,没有学到欧美篮球的神,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作祟的结果。
其实,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根本用不着什么都去学习欧美篮球。认知了技战术辩证关系哲学范畴,可以让我们实现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朱熹说:“意者,心之所发也”,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若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独立自主走出中国特色的技战术道路。说白了,中国篮球需要篮球意识、篮球文化、篮球哲学。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运用到篮球运动中,就是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是篮球技术的先导,引领指导技术的运用,足见培养球员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顾技术训练,不关注技术运用。说实话,我们一些球队,每天都在练基本功、练各种技术,往往忽视了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这个“指导行动的灵魂”的培养,少有练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的训练,因此,看上去技术不错,基本功也不错,可就是不会打球,或者说打不好球,随时都会陷入单打独斗的泥潭不能自拔。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训练一路走来,忽视了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的培养训练,拿着技术猛练,终究不善于运用技术,运用不好技术。
看到一则资料,讲塞尔维亚、西班牙青少年青训,都是技战术同步行。从接触篮球开始,只要球员基本可以投运传,马上就会开始进入篮球意识与战术培养模式,直到成年队,且战术体系一模一样。不像中国青训,非要等青少年球员的技术练到“很好很好”的时候才想起练战术,甚至都想不起。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才开始灌输与训练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错过了篮球意识培养与战术素养的黄金时期。一批又一批中国球员就败在了不会打球与打不好球的问题上,本质就是缺失优良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培养。说了篮球,再说足球,这两大球的运动规律大体一致。欧洲足球的青训,技术训练的十分重要的,是基础性训练,下的功夫很深。但他们对于球员的足球意识与战术素养、位置感、空间感、视野、大局观训练同样高度重视,甚至在技术训练到一定阶段后,更偏重于后者的训练。足球,场上球员更多,空间感、位置感、配合方式更复杂,是1个球与11个人矛盾的关系。这就是欧洲足球青训的特点。当别人早已进入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训练的时候,可我们青少年成天都还在练技术、基本功,就是不重点练技术运用,少有系统地技战术融合训练,技战术训练脱节,两张皮,甚至就只有技术这张皮。
写到这里,不认真看此文的人,以为技术训练不重要,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很重要。其实,两者都重要,但因为篮球与足球这两项运动始终是团队运动,这就决定了两相比较,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是解决战略战术层级的问题,解决的是头脑灵活指挥中枢的问题,而技术是解决基础性问题。缺失指挥中枢,技术必然成为低效与盲目的运用。正如前述,只有真正解决了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技术运用才会智慧、高效。个体项目,技术起决定作用。而向篮球足球这样的团队项目,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起决定作用。这是篮球足球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就是这样的技战术篮球观,在中国青训背景下,反对的人多于赞同的人,这也是中国篮球青训尽管耗费在技术训练较多时间却依然上不去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知篮球本质与规律,是中国篮球实现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个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不解决,我们还会付出代价,还要走更长时间的弯路。
从我身边以及所接触的全国青训教练、篮球教师、包括家长的篮球理念是这样的:青少年多练技术,以技术与基本功训练为主,甚至就没有必要练战术以及篮球意识,等他们长大以后再练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不迟。我加的很多微信篮球群,大致如此,在群里我们甚至为此发生过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似乎都难以说服对方,他们拥有一致的观点:练啥战术,技术才是王道。技术练不好,战术都是白搭。其实,不练好战术,技术到老一场空,他们将技战术对立起来,分割开来了,原本战术就是为技术服务的,为技术运用开辟道路的。为此,我还退了不少群,因为,在群里,只要说到战术问题,我都会遭到众喷,为了和谐,我选择了退群。志不同,不相为谋。尽管说服不了群里的技术决定论者,但并不影响技战术融合的真理性,真理性的东西就摆在那里,需要人们去认识真理、运用真理,中国篮球这个过程太长了,至今依然浑然不知。从人的意识与思维培养而言,从出生就开始了,我们不可能等长大成人以后才开始培养人的意识与思维,意识与思维是一个长期积累培养的过程。同理,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也如此。这就是篮球技战术辩证关系的真理性认识,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真理性认知。现实中,篮球训练呈现出来的状态更是令人堪忧,小学阶段练技术,因为技术不行,等初中再去练战术与意识吧;进入初中,初中教练一看这技术,说没有练好,继续练技术,等技术练好了再练战术以及篮球意识;等上了高中,高中教练也是同样的要求,当上了大学,基本还是同样的要求,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真正开始练练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中国篮球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进入了恶性循环,山河依旧,到了成年之后,在技术与战术之间,选择的依然还是技术,以至于单打独斗成风,团队篮球寥寥无几。
为什么“画圆战术”难以推广,不仅仅是它的创立者在中国篮球界是无名小卒、草根业余篮球人,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篮球缺失战术文化、篮球意识哲学,缺失中国篮球哲学。在大家都认为篮球技术是打好篮球的全部的土壤里,战术之花何以能绽放?友人告诉我,说如果“画圆战术”是中国篮球名宿或者知名体育篮球教授专家创立的,就可以推广全国,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厢情愿的观点,也是一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认识。如果中国篮球一直缺少战术文化、篮球意识哲学、篮球哲学,谁创立的中国战术,推广都十分艰难。技术这只看得见的“手”太强大,篮球技术决定论者太多,以至于让战术以及篮球意识战术素养这只手始终难以浮出水面,像技术那样落地生根。前者是“有形的,有用的”,后者是“无形的、无用的”,我们仅仅看到有形的有用的技术,难以看穿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乃大用”以及“大道无形”。我曾经总结了三句关于技术、战术、战略的“金句”,很多人却不赞同,篮球观之差异可见一斑:初级阶段打技术,中级阶段打战术,高阶阶段打战略。欧美篮球实践早已验证了这三句话的真理性,因为它符合篮球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当这三句话在中国篮球界深入人心之时,就是中国青训以及中国篮球振兴之际。
从我创建的“画圆战术”训练营训练青少年来看,我是按照技战术同步,篮球意识与基本功同行的方式进行的。因为“画圆战术”是运用战术口诀来打球的,更是培养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的最高效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快速构建一支球队战术体系的重要法宝。战术口诀大道至简,化繁为简,把复杂的篮球意识、战术素养生动化、口诀化,操作简便,熟记背牢,就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画圆战术”的“篮球意识、崇尚技术、战术至上、团队篮球、智慧篮球、艺术篮球”方针的指引下,训练营的孩子们在苦练技术的同时,也融入技战术融合训练,稍小的球员以技术训练为主,技战术融合训练为辅,稍大的球员兼顾好技术训练与技战术融合训练,成长显而易见,不仅练好了技术,还突破了技术运用的瓶颈,更提升了团队篮球意识,在场上跑位那种空间感、时间感、位置感相当不错,极大了解决了打球一窝蜂与单打独斗的不良打法。技战术融合训练就是将技术、篮球意识、战术素养融合在一起训练,不仅是对技术运用的检验,反过来强化技术与基本功的欠缺,还是对篮球意识战术素养支配下的团队技术运用合理性的养成的培养,更是在他们青少年时期真正地注入了中国篮球哲学。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国人早就看出了中国篮球发展的症结,我们却浑然不知或认知不清。2003年,执教过乔丹和美国奥运男篮的著名教练约瑟夫·赖特在北京体育大学演讲时认为,中国篮球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篮球缺少篮球哲学,最欠缺的是“篮球哲学。这里的篮球哲学就是指中国球员缺乏中国篮球文化独有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中国篮球缺失自己的技战术体系。而“画圆战术”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篮球哲学以及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拥有了属于中国人的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培养方式。要弘扬中国篮球哲学,必须推广并打好“画圆战术”,将中国特色篮球意识与战术素养植入青少年的心灵中去,成为流淌在他们身体中的DNA,这需要中国篮球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共同努力,让约瑟夫·赖特先生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篮球哲学和战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