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学于生”——“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2021-06-16 10:43:28)
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还学于生”——“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还学于生”——“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177)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了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教会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掌握一定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技能,追求更有效率的教学过程,达到更有成效的学习结果。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求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先进理念、方法、技能与策略,在每一节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实施“还学于生”。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会学会、乐学、会学、学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也是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预见的教学法。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学法。“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还学于生”的先进教学法,也就是还课堂于生,课堂上教师少讲,  学生多学。1993年在云南昭通创立,旨在课堂训练中“还学于生”,而不是落后的传统满堂灌课堂那种课堂教师“认真讲课、专心又被动听课”,课外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围绕繁多的作业“认真学习、勤奋学习”。传统满堂灌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课外学生的学习也是低效的,那是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人的教学法。其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法。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还学于生”课堂则是“听中学、背中学、做中学、看中学、想中学、练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赛中学”,突出了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主要,彰显了为学而教、为学而讲、为学而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补,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训练师、教练。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谋篇布局,用四个环节把控五点教学内容,即教师传授五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五点知识、组织学生运用五点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练中讲、讲中练、讲练赛考的教学策略,高度组织化精准落实五点四环节的目标任务。
其一、“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坚持先学后练,还学于生。三分讲,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是“先学”的过程,  先学要以课堂为主,课前预习为辅。既可以教师讲、也可以学生讲,对五点教学目标任务进行提纲挈领的整体把控、系统认知。七分练,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这是“后练”的过程。练的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掌握知识以背诵记忆为主,运用知识以讨论辩论为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思辨、批判性思维为主。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一些练习题,练中讲,讲中练,循环进阶,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监督检查学习效果。
其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坚持学思练智,还学于生。三分讲、七分练,学而思,思而习,习而悟,在知识的记忆中思(思考),在知识的运用中凸显智(智慧),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法(方法),学、思、智、法。还学于生,课堂训练,先学后练,转识成智,以智启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人生哲学、心灵的境界。以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融会贯通能力、逻辑演绎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事实论证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其三、“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坚持活动载体,还学于生。五点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都离不开各种训练活动载体,尤其是七分练部分,需要大量有趣、生动、竞争的学习训练活动载体来承载起课堂学习的有效与成效。知识大闯关、能力大冲浪,思维大展示、智慧大放送,即兴演讲、即兴辩论、快速解题、限时阅读、刨根问底、一点带面、跳出教材看时代、从教材中走进历史,各种教学训练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练堂、思堂、讲堂。
其四、“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坚持互帮互学,还学于生。小组、小队是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在互帮互学中完善自我,在团队学习中集思广益,在相互监督中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分组对抗中实现五点四环节的落地。答案就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问题就在知识的交融中解决,能力就在师生的交流中提升,人格就在团队活动中塑造,眼光就在对比学习中养成,立德树人就在学习知识、提升思维的过程中春风化雨。

昭通教法,自信乌蒙,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中国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