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蕴含的“穿插迂回、分割包围、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思想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是利用防守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穿插作战,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曾用骑兵插到赵军营垒之间,割裂赵军,将其包围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穿插迂回作战经验,并把穿插迂回作为各个歼敌的重要手段。如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野战军在鲁南战役中,运用多路穿插,将国民党整编第26师及第1快速纵队分割成数段,迅速歼灭。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以一个师的兵力插至三所里,切断敌南逃北援的要道,对取得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经典的穿插迂回战例。
“画圆战术”作为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打的是团队篮球,面对严密的防守阵型,是如何撕开防守阵型的呢?战略上确定了“中心开花、两翼齐飞、里应外合、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多点进攻”的打法,战术上采用通过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穿插迂回、分割包围、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将战略打法落地,策略上运用战术口诀全面执行战略战术。
从战术来看,运用集中与分散哲学思维,通过实施单溜穿插迂回、双溜穿插迂回、三溜穿插迂回到限制区另一侧,以双掩护、连续掩护、多掩护在限制区低位或高位的集中对防守实施分割包围,之后分散形成内、外、边三个基本攻击点,即拆入到防守阵型腹地限制区内、外拉到外线45度一带,反弹到边角处的循环,确保了“中心开花、
两翼齐飞、三军配合”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构建,以示形的方式明修栈道,成功的调动了防守围追堵截,战线拉长,创造出限制区两侧内、外、边攻击空间,通过变化路线传内、传外、传边的打法形成策应、挡拆、突分、传切、反跑、手递手、突分等配合的组合拳进攻,确保了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即“里应外合、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多点进攻、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的顺利展开,彻底打乱了防守阵型,使其顾此失彼,让进攻在一个个局部战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从策略来看,通过运用战术口诀实现战略战术的全面执行与精准落地。随机落位,不拘位置,多元发动,顺势而为,不给防守锁定具体的人,形成角色互换、位置模糊。发动方式按照实情采用选择传球发动、掩护发动、策应发动、
挡拆发动、传切发动、突分发动、手递手发动进行,基本移动路线以其战术口诀之“传球、反掩护、拆入、拉出、 新的掩护、拆入拉出“的循环”作为最基本的战术组织形式,顺时针你逆时针皆可,顺时针移动可变逆时针,逆时针移动可变顺时针,体现灵活机动。变化路线以其战术口诀之传内、传外、传边的各种组织形式进行操作。以战术口诀之意造千变万化之形,战术口诀是“画圆战术”的核心之术,是“画圆之道”的凝聚,彰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纵横捭阖、以柔克刚”中国哲学思想,使其呈现处“水流争先,靠的延绵不绝”的战术形态,将比赛置于无形,实现了行云流水、智圆行方。
孙子兵法:“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指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能墨守某种固定的作战方法。从战略战术来看,“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担任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略目标任务,变化路线担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目标任务。要求基本移动移动跑位时要坚决,传球快、掩护快、拆入快、穿插快、迂回快、包围快、分散快,要以战术路线就是生命线、战术执行力高于一切作为执行战术的最高要求,努力形成“内、外、边”战略攻击点;“画圆战术”变化路线按照基本移动路线创造的内、外、边实施传内、传外、传边战术口诀启动后,挡拆、策应、突分、传切等基础配合要保持战术的连贯性与流程性,坚决而果断,连续组合,不可停滞,一气呵成,球不上圈,画圆不止,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不给对手以喘气机会,不让防守有重新组织机会,形成“传内必切、有切必包、有包
必补、有补必援。外传必挡、挡后下顺、有下有上、左右逢源。外运必递,递后下顺,递中有挡、有上有下、左右逢源。凡突必包、包后有突、连续突分、分传必挡,左右逢源、上下联动”的行云流水、延绵不绝的进攻态势,始终保持和遵循“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进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