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中国传统军事进攻理念强调全胜、谋略与迂回,属于拐弯思维,而西方则强调歼灭、强力与冲击作战,属于直线思维。这种差异有深刻的哲学根源。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存在论、认识论与逻辑学立场。奇正思想就是中国进攻哲学的一对范畴与战略战术。
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亦如此。“画圆战术”作为一种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与西方固定战术的直线思维不同,是一种拐弯思维的产物,展开攻击一般都是建立在双方球员数量相等且防守一方稳固的防守阵型之下,快攻反击除外。那么,是如何实现撕破防守方防线、寻找战机、伺机进攻的呢?“画圆战术”展开攻击的核心举措有点类似兵法演绎,其中关键的行动分别是分兵合击、包围、突破三项。而这三项关键行动都始终贯穿着中国哲学的拐弯思维与中国兵法的奇正思想。
其一,分兵合击。利用向心原理,从不同方向分兵进攻。“画圆战术”从落位开始,随机落位皆可,马蹄形落位尤佳,即弧顶正中1人持球,两个外线45度分列2
人,两个边角分列2人。通过选择40种发动方式之一后,随即展开外线作战,实施顺时针或逆时针交替进行、横向穿插与纵向切入的战略佯动与拉动,并利用向心原理与奇正思想,按照基本移动路线移动跑位画圆,从不同方向实施渗透式、交叉式、立体式进攻,对防守阵型实施分兵合击包围之势。在这里,基本移动路线就是正,变化路线就是奇。在进攻过程中用正兵来与正面敌人作战,而出奇兵就是从侧翼进行出其不意的进攻,让对手没有预料到,防不胜防措手不及。
其二,包围。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运用集中与分散原理展开对防守的包围。“画圆战术”选择在限制区低位(传统中锋落位之地)或高位(罚球线延长线附近)实施包围。即基本移动路线展开后,有一名球员通过进入限制区低位或高位拉出,另一侧两名同伴选择对其实施双掩护或连续掩护,形成包围态势,这时攻防双方集中了6人之多的球员于此地,突然以分散的方式,快速形成拆入限制区的内线攻击点、拉出到外线45度的攻击点、反弹边角的攻击点,即我们通常说的内、外、边攻击点,形成外线作战、中心开花、两翼牵制、里应外合、围点打援、多点进攻的攻击阵型,迫使对方首尾难顾,左右为难,上下两难,对防守进行分割截断,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孤立之敌。在包围过程中,一般中为正,两翼为奇,内为正,外与边为奇。
其三,突破。与防守交战,选择合适的突破点,闯入打破防守方势力圈。这里的突破不仅仅是运球突破,而是既包含运球、也包括各种战术组合的突破,还包括创造出的空位进行直接投篮的突破。总之,就是在寻找防守的破绽与漏洞进行攻击。当基本移动路线分兵合击、对敌形成包围后的集中与分散之际,必然创造出限制区两侧两秒即可出现的内、外、边攻击点之后,就可形成或打内、 或打外、或打边的任何一种选择,防守一方基本难以全面兼顾,总会漏出其中一个空虚地带,便可采用包括挡拆、策应、突分、传切等战术配合组合的方式伺机攻击,切入中心腹地,外线与边角呼应,利用向心原理,或横向切割或纵向嵌入,或上下联动,或左右逢源,彻底突破防守防线,获得得分的机会。在实施突破时,纵向切割为正,横向拉扯为奇。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兵合击、包围与突破的无序,提升进攻的有序,“画圆战术”创造了以战术口诀武装球员的战法,基本移动路线有其战术口诀指导下的移动跑位,变化路线有自己的战术口诀攻击,以无形统领有形,因时、因地、因人、因防而变,体现了“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的灵活机动的战法,实现了“无招
胜有招”的作战境界,演绎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理念。
分兵合击、包围和突破,这其中每一步都不简单。战法有战术,就有破术。你分兵,就可能遭受防守各个击破;你包围,防守就可能反包围;你突破,防守就有纵深防御,诱敌深入……
在如上的内、外、边三点以及三个环节,每个点与环节劣势一方都有着极其复杂精彩的博弈对抗,需要进攻一方审时度势,智勇并举,善用中国兵法奇正思想,圆方融汇,方圆揉合,灵活运用战术口诀或以变制变或以不变制变,有所为,有所不为,牢记善变者强的战术理念,或柔或刚,刚柔并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谨记声东击西、虚实相间,做到球不上圈、画圆不止、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以保持团队战术连贯性与流畅性以及多变性破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