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在中国经典武学中,有这样一种拳法:看似动作柔和,实则刚劲内敛;看似速度缓慢,实则暗藏疾势:看似绵软无力,实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太极。太极和周易是割舍不开的,稍微有点国学底蕴的都知道,太极拳的起源是因为周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嘛!太极永远是宇宙真理!
无极是混沌状态,还未分阴阳,一分阴阳就是太极,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太极讲究以柔克刚,在大自然中就有很多以柔克刚的例子。比如说滴水穿石,还比如说一颗种子破土而出,成为参天大树,可以将原先地面的砖石崩裂,岩石移位,这种缓慢绵长的力量就是以慢胜快,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绝好例子。
这是太极阴柔的一面,太极也有阳刚的一面,也能以刚克柔,比如说男人打女人,一拳定胜负。如果只有阴无阳,那就不是太极,而是太阴!所以我想太极拳应该是阴柔刚健合成一体的拳法,如果不是,就绝对是伪太极拳。太极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对方人高马壮,我们就以柔克刚,如果对方老弱病残,我们就以刚克柔。这才是太极的一体两面!
篮球与武术,二者真的有关联吗?这倒也未必,事实上中国武术中常包含着哲学思想,就比如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就是建立在老子的哲学理论上。老子《道德经》中有言谓之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若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篮球与武术也许并未有直接相同之处,但这等哲学思想,却是无所不适的。我们并不能说篮球教练必须要懂得哲学理论,但事实上能将哲学理论运用到篮球场上的都一定是非凡的教练,约翰-伍登如是,菲儿·杰克逊如是,格雷格·波波维奇亦如是。
太极拳克敌的方法大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柔克刚。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曾指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两句话极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中柔与刚的关系,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克刚、以刚克僵。
“画圆战术”源自周易,源自太极,来自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自然具有了以柔克刚的打法。“画圆战术”中的“阴”为基本移动路线,“阳”为变化路线。基本移动路线创造的内、外、边基本进攻点衍生出变化路线,变化路线的衔接点都可以返回基本移动路线,实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
第一个阶段,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画圆战术”展开后,面对严密如刚的防守,没有采取以刚对刚的强突、强打,而是采取基本移动路线迂回对方,由松入柔,不与对手硬碰硬,通过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掩护拉出、再拆入、再拉出的循环,不断积柔成刚,创造内、外、边机会点,伺机进攻。在基本移动路线中,要求从放松轻灵入手,逐渐造就出内劲奇特的完整特性和贯穿特性,于轻灵中孕育贯穿,做到举动轻灵,用意不必力,功夫在球外,不急于要球攻击,以调动对方为主。
第二个阶段,以柔克刚,以刚克僵。当基本移动路线通过一系列掩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横向拉扯的柔性运动(阴、圆)创造出内、外、边基本进攻点时,变化路线之传内、传边、传外的策应、挡拆、突分、手递手等纵向方向切割便水到渠成,传内必切、有切必包、有包必补,外传必挡、挡而必拆、外运必递,递后下顺,有突必包,有包有切等带有刚劲有力(阳,方)的突击随之连续发力,进一步对防守进行持续的攻击。
一般而言,在“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展开过程中,防守一方来势汹汹,浑身饱满着刚劲。此时进攻一方的对策,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克刚。也就是说,防守是刚劲,进攻在保持柔劲,在“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的柔劲中化解对方的防守的刚劲,柔化对方刚劲,撕破对方的防线创造出内、外、边攻击点,造成协防乏力,破绽频出,打破防守的平衡,化解对方的整体,为变化路线的刚劲攻击积蓄力量,准备了条件。
当基本移动路线创造出内、外、边攻击机会点时,对方的防守陷入僵化与各自为追,进攻及时把握这三个攻击点中的一个有利瞬间,或传内、或传外、或传边,用变化路线的战术原则或口诀引领实施各种打击,让对方变成单纯被动的挨打,顾此失彼,有劲使不上,协防来不及,补防来不及,防守阵型四分五裂实现了积柔成刚、以刚克僵的大好局面,不断将优势化为胜势,把机会变成得分,打出“快、灵、准、变、智”的技战术风格。
刚毅之力,灵动之巧。原山东男青主教练徐长锁指导在学习实践“画圆战术”大获成功后曾说过:“我们就是要支持国货,我们就是要打中国太极画圆战术“。中国篮球务必形成自己的篮球哲学,面对欧美球员强劲的身体对抗与力量博弈,战略上需要确定以柔克刚的进攻风格,战术上需要确定以柔克刚的团队整体的进攻战术体系。中国太极“画圆战术”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篮球哲学,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团队进攻战术体系,必将助力中国篮球在国际化道路上展现“四两拨千斤”的中国智慧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