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蒙论坛之咬文爵字】需求和需要最大的区别

(2016-03-17 21:00:29)
分类: 关于哲学

老亨利·福特的话: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因为在看到汽车之前,没人知道自己需要一辆汽车。

我觉得需要通常指向具体的事物,需求则为底层动机。如上面的例子,顾客需要的是更快的马车,其实他的需求是更快的交通工具。马车只是最快的交通工具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已。

所以可以认为需求只有一个,但满足需求的“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种。正如有人说“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的需要”,用户会反馈很多意见,“我要**功能”、“我要按钮大一点”,一味去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不是分析用户需求,那么解决方案将会狭隘于用户的一面之词。

如中文语境:“您好,工号9527为您服务,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吗?” “请问这样的需求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可以用“需求”一词替代“需要”,但反之不行。需求比需要的层次高一些,内涵更广。

需要倾向于生物性, 本能驱动力。需求倾向于社会性。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它源于自然性要求和社会性要求,表现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以意向、愿望的形式变现出来,最终发展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使欲望达到有限的最大满足,即人们总是选择能负担的最佳物品。表现在消费者理论中就是在预算约束下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

需求不等于需要。形成需求有三个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只相当于对物品的偏好,并没有考虑支付能力等因素。一个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并不构成需求。需求比需要的层次更高,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内在的。所以在经济学中,必须注意不要将两者混淆。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工具是需求与供给理论,而非需要与供给理论。

需求和需要是在营销学中必须区别的两个概念,所谓需要是天生的,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会产生对具体产品的需求,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产品的效用和量。

需要是自己购买的欲望,但不一定有能力购买;需求是不但有购买的欲望,而且有能力购买。需要,生理心理上的直接欲望,渴了饿了想要了这样;需求,比如想要辆车作为成年的礼物,这种具体的要求。需要是客观的需求,需求是主观的需要。举个例子,一个人生病了,这是客观事实,此时他有就医的需要
他可能觉得自己病得不重,选择休息几天让他自己好起来,此时他没有就医的意愿,所以他没有就医的需求。相反,如果他觉得自己病得不轻要去看医生的话,他此时便有了就医的意愿。
另外,他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譬如说他很穷的话,就算他想看医生也没钱看,此时他没有支付力,他还是没有就医的需求而只有需要。相反,如果他有足够的支付力,并且有就医意愿的话,那么他就会去看医生了,此时他的需要便转化为需求了。

需求是目标,需要是方式方法,
    例如:
     需求:我口渴,有解决口渴的需求,是目标。
     需要:解决口渴方法有很多,需要喝矿泉水,需要喝果汁,需要牛奶。 是方式方法。
     需求是主动,需要是被动。
     需求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而需要则是由于结果做出的选择。需要的层次要比需求的层次低 当你饿的时候你是需要饭而不是需求饭需要是现时必要的东西 而需求却不一定是马上就要实现的正所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需要的满足才会催生出需求。

 

点击下面链接有乌蒙论坛之歌歌唱版
市委党校“乌蒙论坛”之歌横空出世!

市委党校“乌蒙论坛”之歌横空出世!

《乌蒙论坛》的横空问世,尤如寒夜中的一束火光,不仅照亮了党校创新发展的征程,也点燃了思想者的灵魂,让寂静的乌蒙大地,论辩的战火不断。社会上各界人士都在为党校的发展划火柴,作为党校的一员,更要发出应有的一丝光亮吧!《乌蒙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三期了,伴随着它的成长壮大,总有一种想为《乌蒙论坛》写首歌的冲动,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把歌词初稿送给李晓波常务副校长过目,没想到一下子就得到了他的认可和鼓劢,并对歌词作了完善,再通过作曲老师的创作,才有了《乌蒙论坛之歌》的诞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