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论坛】学习辩论

分类: 关于哲学 |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2、辩论的参与者来自多学科,“三句不离本行”,不同的辩手应该主动且有意识地把自己知识背景和专业背景融入融铸到辩论这一共同的语境之中,形成相互借鉴、彼此启发的理论与实践共同体形态。辩论的生命力在于从各个方向、各个领域,努力尝试具有新意的愈发自觉的话语环境,创造不雷同且风格各异的辩论英雄,创造一个多元的、竞争的、开阔的话语空间。
3、辩论应该具有三个境界:一是知识态度,包括规范、清晰、流畅和结构完整,第一种境界是立论、展开、归纳好,让观众明晰了来龙去脉;二是理性境界,包括起承转合、信手拈来、字字珠玑、具有巨大的理性说服力量,让观众愿意接纳认同;三是性灵关怀(价值判断),刹那间,创造让人怦然心动和豁然开朗的绚烂瞬间。第三种境界是点拨开悟,让观众全情投入,忘我动容,委身皈依感性的性灵。
4、辩论中不仅仅以知识、逻辑的、理论的态度看问题、作判断,还要从事实和价值上进行分析和剖析,将具体问题场景化、生动化、实例化、伦理化。伦理化是中国人自觉和不自觉地保有和实践的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习惯。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深深扎根在感性形态中,这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而是本体论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辩论需要了解中国人期望听什么、辩什么。中国人是在感性直觉中捕捉概念的,在一种感性的具体关系中获得分寸、确认习常、找到规范、定位关联。
前一篇:【乌蒙论坛】辩论七法
后一篇:雪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