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从不回应,这是为什么?余沉吟片刻答:“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余光中借力打力,显示出睿智的辩证思维。
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在处于不利地位时,不要惊慌,仔细分析双方形势,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对方言论中有利于自己的内容,进行发挥,就着对方事例或观点,借力打力,为我所用。
项羽自尊霸王后,想除掉刘邦。范增由此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让项羽亲自下令让刘邦去南郑,如果他愿意,就说他想待机蓄意谋反,可立绑杀之;如果他不愿意去,直接以抗命除之。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突然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否?
只见刘邦不慌不忙,沉着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听罢,无可奈何,只好另想办法。
范增、项羽的言语陷刘邦于去则谋反,不去则抗旨的二难境地,看似已经是一步死棋,怎么都是死路一条。可睿智的刘邦并没有慌张,抓住去南郑是领导的意思这一个突破点,顺手牵羊,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表明他只是被动服从,去与不去都是听命安排,显然责任不在他。在这里,刘邦有意区分了主动去与被动服从
两个概念,所以项羽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借力打力在理论的表现形态为:一是因利乘便,取证于敌。当对方进攻时,如果疏于防范,暴露出证据不够严密的破绽,论辩者要善于搜寻战机,因利乘便,取证于敌,借力致胜。由于证据来自对方,对方要反驳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势必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二是换位寻理,借势反推。当论敌以某些事实发起进攻时,论辩者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事理,并借敌之势,反向推论,利用论敌证据,推出相反结论,出发论敌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论敌难以辩驳;三是顺势一击,致敌死命。当论敌进攻时,如果己方能够因敌取证,为我所用,就应该敏锐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借敌智力,顺敌之势,恨恨地一击,致敌于死命,一举奏凯。
加载中,请稍候......